東西方結婚的本質內涵是一樣的,都是在婚禮當天男女雙方締結契約,此生不離不棄。(圖片來源:Pixabay)
在東西方傳統文化中,婚姻都要讓天地神明認可。西方的結婚誓約非常長,東方沒有那麼多話說,但儀式感很強。不管形式如何,東西方結婚的本質內涵是一樣的,就是在婚禮那天男女雙方締結契約,無論對方發生什麼不幸的事,只要不是本人的罪過,只要配偶還活著,此生都不離不棄。
這樣看來,岳飛的原配因為他在外、家裡又窮就棄子女和婆婆而去是不對的。而岳飛第二任夫人隨岳飛吃了很多苦,他被迫害死後又撫養他的孩子們,才符合做人的標準。
傳統戲曲中有王寶釧等待薛平貴、苦守寒窯十八年的故事,是根據唐朝大將軍薛仁貴和妻子柳銀環的故事改編的。受戲劇影響,王寶釧的名氣遠大於柳銀環,咱們就稱她為王寶釧吧。
雖然在歷史中人們普遍喜愛這個堅貞的婚姻故事,被王寶釧感動,但現在一些人質疑古人的價值觀,認為王寶釧不該苦守寒窯,應該為了自己的幸福另嫁。這樣真的好嗎?
富家女王寶釧看上了有能力的薛仁貴,為了嫁給他而離開了父母家,過清貧的生活。薛去從軍,王寶釧是知道的,他是去為國效力,不是去做壞事。也沒有死訊傳回,做妻子的守候夫君回來是應當應分的事。這個與時間無關,無論是18天、18個月還是18年,都是一生範圍之內的事,全在契約當中,所以這個時間長短不是重點。只是時間越長孤苦越多罷了。但丈夫沒有死就去嫁人,不合婚姻的原則。
如果薛在服役期間去世了,在中華文化中,王可以選擇改嫁。這個比西方宗教不許離婚、不許改嫁要寬泛多了。如果王守節,那是出於自願,會成為後世忠貞愛情的楷模,甚至得到皇家褒獎和撫恤。也就是說,等候配偶回來是必須的,如果配偶去世,婚姻自動結束,守節是更高的精神境界,不是必須的。那麼等待配偶回來是正常的。
換言之,如果不等配偶回來而改嫁,那新配偶又有事很久不歸是不是還要改嫁?換做你是那個要離家出差很久的人,中間又可能生枝節延了出差時間,你希望你的配偶等你回來?還是回來時他/她已經走了呢?
也有人糾結柳銀環到底有沒有苦守十八年。說只找到《新唐書》記錄的她看重薛仁貴的才華,願意嫁他並鼓勵他從軍建功立業的記錄。正史記錄到此為止並不等於柳氏的生命到此結束。在我看來,戲曲故事也是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把故事講完整就是薛從軍,柳在家等候。這些未必被史官關注,但周圍百姓看在眼裡會口耳相傳,並編進戲曲。
因此這個具體時間不重要,那時打仗,不要說戰鬥的時間了,從長安走到平壤要多少時間?薛仁貴回來又去別處打仗再回家要多久?十八代表很多的意思。就跟聖經裡10、7、70等這些數字,不是確指,7代表完整,10代表完全。神讓人寬恕別人10個7次,是讓你完完全全寬恕別人,而不是讓你寬恕別人70次就夠了。中華文化喜歡用最大陽數9來表示多和大。18就是非常多的意思。佛教中也不是只有十八羅漢。
這些人倫其實不難理解。只是現在人太過強調追求自己的幸福,看不到人生的安排都是天意,遇到什麼事與自己前世的業報有關。一味追逐幸福只能讓痛苦的事繼續發生罷了。磨盡困難就有陽光,比如這個故事,薛仁貴立下汗馬功勞,加官晉爵,王寶釧成了元帥夫人。
反過來講,男人對女人也不可拋棄。休妻要有原因。《鍘美案》的故事裡,陳世美向皇帝隱瞞婚姻狀況,不承認結髮妻子,這樣也是不行的。古代高尚的士大夫,糟糠之妻不下堂,即使妻子亡故自己可以另娶,也會懷念亡妻,寫下「十年生死兩茫茫」。這些故事都反應出中華傳統價值觀:珍視婚姻。
王寶釧的故事只是一個非常極端的經歷苦難得見陽光的事。也正因為她能經受這樣的磨練,對比歷史上眾多大將軍的夫人,她是名垂青史的為數不多的人。普通生活中,婚姻是人們嚮往的美好的事,多數人是遇不到的,如果遇到一些困難和分離,不妨用王寶釧的故事來激勵自己就不是覺得難了。
美好的婚姻需要雙方兌現對神的誓言才能實現。分享一首我唱的歌《今天妳要嫁給我》,歌詞中正好有教堂裡的結婚誓言,讓我們在歌聲中思考天地神明對人的婚姻的要求吧:
叮噹聽著禮堂的鐘聲
我們在上帝和親友面前見證
這對男女現在就要結為夫妻
不要忘了這一切是多麼的神聖
你願意生死苦樂永遠和她在一起
愛惜她尊重她安慰她保護著她
兩人同心建立起美滿的家庭
你願意這樣做嗎
Yes,I do(我願意)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