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經濟學」將被「李強經濟學」取代?(圖)
是否也會有「李強經濟學」?(圖片來源:GREG BAKER/POOL/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李克強即將卸任中國國務院總理,當年他剛入主國務院時「李克強經濟學」成為輿論焦點,而被外界認為即將成為新任總理的李強,是否也會有「李強經濟學」?
李克強在2013年3月15日的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以2940票(得票率99.7%)當選國務院總理。他出任總理後不久,國際經濟界開始把他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思路,總結為「李克強經濟學」(英語:Likonomics)。
外界認為,李克強的經濟主張包括三個方面:1、通過減少國家主導的投資來結束財政刺激。2、去槓桿化以削減債務。3、結構性改革,包括放鬆對公用事業價格的控制和放開利率。
而李克強擔任國務院總理之前,在2007年任職中共遼寧省委書記時,經濟界就有「克強指數」(Li keqiang index)的說法。該概念最早由英國政經雜誌《經濟學人》於2010年提出。包括耗電量、鐵路貨運量和銀行貸款發放量三個指標組成,分別佔比重40%、25%及35%。李克強在遼寧時公開表示,當地經濟狀況的數據有人為痕跡,他更喜歡通過全省鐵路貨運量、用電量和銀行已放貸款量三個指標,來追蹤遼寧的經濟動向。
《經濟學人》雜誌當時認為,「克強指數」比官方的GDP(國內生產總值)數字更能真實的反映中國經濟的現實狀況。
回顧過去十年,「克強經濟學」依然保持了政治經濟學特色,就是以完成中共的經濟任務為前提,在此基礎上進行結構調整和制度改革。
北京科技大學經濟學教授趙曉對自由亞洲電臺分析說,「李克強經濟學」面臨著一些嚴峻的挑戰和失敗,「例如,經濟結構完善以及創新驅動不如人意,經濟增長依然靠貨幣-貸款-投資驅動,消費不足、創新不足,整體債務經濟風險不是越來越低,而是越來越高,地方財政風險已經充分暴露。」
資深財經評論人士蔡慎坤則認為,從過去十年看,李克強雖然有經濟學的修養,但他的經濟學認知沒有在其執政過程中發揮很重要的作用,「這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沒能實際掌握經濟的權力。」
近年來,中國經濟「國進民退」的現像一直在加劇。特別是中共政府近幾年對民營企業的打壓,讓外界認為李克強逐漸被邊緣化。
各界普遍認為,曾任上海市委書記的李強,將於正在進行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被確認為總理,負責管理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屆時,新任總理李強將帶著四位新的副總理首次亮相。李強將給外界呈現怎樣的個人風格與施政形象,又將如何應對中國經濟、外交、本屆政府施政目標、臺灣和香港等問題,在「兩會」閉幕之後的總理記者會上會揭曉答案。
那麼,是否有「李強經濟學」出現?
觀察人士說,李強與習近平的親近既是一種優勢,也是一種弱點:雖然他得到了習近平的信任,但他將對習近平心存感激而臣服。
一些觀察人士告誡,不要過分重視李強在上海等商業城市主政的經歷,因為習近平收緊了對政治的控制,並使經濟朝著更加國家主義的方向發展。
分析指出,中共政府是高度集權與極權體系,金融體系的開放,需要獨立於行政權的立法與司法監督,如果沒有這兩個基礎,金融和經濟是不可能做的非常繁榮並且穩定的,只能不斷藉助行政力量去修修補補。
據路透社報導,上海政法大學前副教授、現居智利的評論員陳道銀說:「李強可以在這裡和那裡進行一些維修,但他不會推倒圍牆並建造新的東西」。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