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市場一瞥:貝殼找房的尷尬與無奈(圖)
【看中國2023年2月15日訊】「做難而正確的事」,是貝殼找房創始人之前常說的一句話。但時至今日,「正確的事」附帶的「困難」仍在考驗著貝殼。
圍繞房地產市場開展業務,渠道和內在規則就像是兩條腿,貝殼找房就屬於跑得比較快的那一類,這也讓它成為了網際網路房產行業中市值、收入規模最高的企業。
如果按照交易額計算,貝殼找房是網際網路行業的第三名,排在阿里和京東之後。以2021年數據為準,阿里和京東的GMV(商品交易總額)分別為7.5萬億元、4.2萬億元,貝殼找房的總GTV(成交額)為3.85萬億元。
但也不能忽視,房產行業因萬億規模持續吸引著眾多參與者,其實貝殼找房從成立的那一刻起就不缺少競爭對手,甚至它的對手還變得越來越多。尤其目前,房地產行業已不比當年,相關輻射到的領域基本都陷入內卷,不是既往矛盾突出,就是都在試圖尋求突破。
如此環境發展下,貝殼找房還能如過往「獨善其身」嗎?
2021年10月,貝殼把過去「找房大平臺」的口號換成了「讓居住更美好」。(圖片來源:WANG ZHAO/Getty Images)
略顯骨感的基本面
貝殼誕生於國內地產高歌猛進的風口。
2001年,鏈家第一家門店於北京開業。3年之後,鏈家已擁有30個門店。2015年,鏈家合併了11家房產中介,彼時還是典型的重資產企業。2018年,貝殼脫胎於鏈家,定位於技術驅動的品質居住服務平臺。
2020年8月14日,在紐交所掛牌上市是貝殼的高光時刻,此後市值一度突破600億美金。原本意氣風發,希望在疫情形勢下走出一條逆風飛揚的路線,但進入2021年,先是創始人左暉年中病逝,後是年底突遭渾水做空,與各類事件伴生的,是國內房地產市場進入了低潮期。由此,貝殼在美股的表現才「一落千丈」。
就業績來看,2019年-2021年,貝殼淨利潤分別為-21.8億、27.78億和-5.25億元,經歷由虧轉盈再轉虧的過程,2022年三季度,貝殼又扭虧為盈,當季淨利潤達到7.16億元,似乎暫未踏上穩定盈利的道路。毛利方面,2019至2021年,貝殼找房的毛利潤分別為112.68億、168.60億和158.19億元;毛利率為24.49%、23.92%和19.59%。2022年前三季度,其毛利潤為48億元,毛利率為27%。
據觀察,貝殼的2022年前三季度業績再度為盈,或主要來自於「緊衣縮食」。貝殼執行董事兼首席財務官徐濤也對此業績表示,「這是實施一系列風險控制、成本管理及效率提升措施的結果。」
實際上,從2021年10月開始,貝殼「啟動新一輪裁員」的動作就一直不停。但凡事有利弊,縮減之下,截至2022年9月30日,貝殼旗下門店數量同比減少23.3%;活躍門店數量同比減少19.7%。旗下經紀人數量同比減少21.9%;活躍經紀人數量同比減少20.4%。由此也可預期,若一旦貝殼重啟擴張,淨利怎麼走尤未可知。況且,縮減開支很可能將不利於企業長遠戰略布局、可持續發展。
正在謀求轉型
儘管在2022年11月底,地產政策迎來「第三支箭」,疫情管控政策的放開也對地產行業形成利好,但就整個2022年四季度乃至2023年來說,市場反應或還需要一段時間。
就目前的地產市場而言,只能用尷尬來形容。一方面,人口紅利不再,市場已經由增量時代進入了存量房的時代。另一方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也不再滿足於簡單的居住環境,而是對優質生活的嚮往與日俱增,這使得裝飾裝修、傢俱配套等相關行業,進入全新的發展時代。
因是以房屋買賣為主業,也就意味著貝殼未來的成交額仍要受到市場情勢左右,一旦未來樓市再波動,貝殼的業績穩定性仍有較大風險。而且說白了,上述與房企之間的矛盾也來自於此。所以,貝殼找房很有必要尋找新的業務開拓方向。
據報,貝殼管理層其實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公司董事長兼CEO彭永東此前就反覆提到「一體兩翼」,作為相關應對。具體來說,「一體」指的是貝殼的業務核心——二手房交易服務業務,而「兩翼」分別為整裝大家居事業群與普惠居住事業群,這有點像此前部分房企在多元化布局時提出的「三駕馬車」、「一基兩翼一龍頭」的模式,意味著貝殼已經著手拓展賽道。
不過,新賽道的角逐似乎並不容易。畢竟,家裝領域的玩家不斷湧現,除了原有傳統品牌紅星美凱龍、居然之家等,拼多多、字節跳動、美團點評等企業也相繼跨界湧入,整個賽道正變得越來越擁擠。
至此也可以見得,作為國內曾經最大的地產中介公司,貝殼的陣痛或許還要持續幾年。但話說回來,以如今的行業背景來看,早轉型早嘗試對其未必是一件壞事。接下來,在不確定性的業績之餘,貝殼更需要在未來的存量市場裡,趁早找到自己的位置。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