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齡化嚴重,人口出現負增長(圖片來源:WANG ZHAO/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1月22日訊】中國威廉亚洲官网 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中國人口總數於61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對此,分析人士表示,除了人口危機,中國人口結構的老齡化是更嚴峻的挑戰,中國「未富先老」已經引發印度學、媒界的高度關注。他們說,一旦印度人口總數超越中國後,將憑藉著年輕化的勞動人口優勢,在經濟上趕超中國。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1月17日發布的統計,2022年中國人口減少約85萬,達14億1175萬人,這是自1961年以來首度的人口負增長。此一發展不僅備受國際矚目,更受到印度主流媒體與學界的熱議。
印度人口超越中國?學界:發展新機遇
據彭博社(Bloomberg)引述人口統計獨立組織「世界人口評論」(WPR)的統計,截至1月18日,印度人口已攀升至14.23億,
而研究平臺「Macrotrends」則預測,印度人口達14.28億,這代表印度人口恐已超越中國,成為全世界人口第一大國。
除了人多,印度過半人口的年齡皆在在30歲以下,「人口紅利」的含金量也優於中國。分析人士認為,這一優勢將給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拉抬製造業提供機會。莫迪誓言將製造業佔經濟的份額由現行的14%提高到25%。不過,人多找工作也難,如何為龐大的人口提供就業,成為即將於明年尋求連任的莫迪最大的執政挑戰。
對此,位於印度浦那的富來明大學(FLAME)大學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劉奇峰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印度的知識份子及媒體多將中國的人口衰退視為印度的新機遇。
他說,中、印兩國長期處於經濟與地緣戰略的競局中。近年來,隨著美中貿易戰、科技戰的白熱化以及中國清零政策對供應鏈的衝擊,印度反而受惠,因為包括美商蘋果公司在內的外資紛紛將部分產線撤出中國,轉往印度。尤有甚者,中國很快將進一步喪失人口紅利。
劉奇峰告訴美國之音:「他們覺得,人口負增長、還有老齡化已經是中國立即的問題了,不只是一個長期的趨勢。它其實會拖累中國的經濟,而會給印度一個機會,這樣子的趨勢可能在明年就會反映出來。中國的經濟,會因為這個因素,而沒有辦法回到以前的狀態」。
印度「人口紅利」短板:教育程度偏低
不過,劉奇峰認為,就算中國失去了「世界工廠」的桂冠,印度也不見得能順利接手,因為印度的產業鏈不夠完整,而且印度的年輕人口雖多,但整體教育水平偏低及女性就業不足等問題難解。
他說,印度雖在鐵路及大型機械等重工業方面具備相當實力,但在商用家電及個人計算機等消費性電子商品產業方面卻未建立完整的上、中、下游產業鏈。
此外,印度外貿及製造業較具優勢的地區多集中在東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和西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等少數城市,多數地區仍相當貧窮,尤其未受過正規教育的年輕人很難成為網路科技業所急需的有效勞動力。因此,他說,儘管蘋果iPhone組裝大廠鴻海集團已在印度設廠,印度政府也推出利多政策,但印度要穩穩抓住這一波商機,恐仍具挑戰性。
印度智庫中國分析及策略中心(The Centre for China Analysis and Strategy)研究員夏海娜(Namrata Hasija)長期觀察中印關係與中國社經情勢。她在回覆美國之音的電郵中也指出,印度要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前景,充滿挑戰。
夏海娜說:「人口紅利確會帶來衝擊。印度的年輕人口全世界最多,因此,人力充足,不像中國,仍受到一胎化政策的拖累,而且中國的退休人口激增,這意味著受扶養的人口將多於幹活的人。印度應善加利用其人口紅利,隨著勞動人口的增多,我們需要訓練出更多具技術能力的勞工。」
中國「未富先老」官方輕描淡寫、網路熱議
即便印度要取代中國仍力有未逮,但中國人口拉警報的壓力卻是多重的。
針對人口負成長的警訊,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在1月17日的記者會上緩頰稱,中國的人口總量、結構仍與產業體系相匹現,因為中國勞動力仍供過於求,且勞動力素質還在提升,無須過度擔憂。
不過,中國網民卻不認同官方的看法。
一位署名「智升科博士」的評論員透過百度文章《未富先老,中國人口負增長帶來新恐慌》警告,此一人口負增長的歷史性時刻,不僅代表中國將邁入漫長的人口下降級段,對中國民眾的心理影響,也不僅止於勞動生產力。
文章直言,人口快速下降之下,中國人面臨的首要危機就是不再需要那麼多房子,高空屋率若導致價跌,或將讓10年後步入職場的青年不須再面對高房價的壓力,不過,高鐵、陸橋跟機場等基礎設施過剩或使用率偏低也恐伴隨而來。
另一位署名「羅Sir職話」的評論員也發布文章《你們看不到,我們正在未富先老》,他對部分民眾樂見人口減少,將帶來就業崗位增加、減少內卷壓力的樂觀情緒提出駁斥。
他在文中直言,人口減少標誌著由人口增加撬動的經濟成長增幅將不斷萎縮,同時,受到計畫生育影響,越來越多獨生子女家庭將面對「巨大而嚴峻」的扶養老人的挑戰。
60年代嬰兒潮邁入「退休潮」衝擊中國GDP
中國於1962年到1975年間出生的人口每年都超過2千萬人,而這批龐大的嬰兒潮自去年開始將陸續年滿60歲、屆齡退休。
相較於鄰近的日本跟韓國都是在人均GDP超過3萬美元之後才步入老齡化人口,中國卻要在人均GDP只有日本三分之一的情形下,面對這樣的難題。
根據日經中文網(Nikkei)1月18日的分析,中國勞動年齡人口自2016年達峰之後,至今已減少2300萬人,未來十年跌速恐加快,可能總計減少6700萬人,約佔總勞動人口的9%。
該報導引述日本經濟研究中心去年12月的估算稱,人口減少將導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於2030年跌至3%以下,屆時,中國恐將無法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的經濟體。
位於臺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所所長劉孟俊分析,中國企業雖在AI軟體的研發方面取得成果,但在不可或缺的硬體上,亦即高階晶元卻被美國緊掐住了脖子。
此外,人口老齡化的後遺症也不僅止於勞動力短缺,老人消費趨於保守,對於中國政府計畫刺激內需,創造以內循環帶動的「雙循環」經濟模式來減少出口依賴,並非好消息。
劉孟俊告訴美國之音:「從國家的財政來看的話,人口老化意味著稅收減少,然後你的社會福利支出將來是在增加當中。雖然(中國)是人口基數大,但是說不定購買力反而是偏弱的,是不是內循環能夠循環出來?其實也是值得觀察的。」
「一孩」成慣性催生效果難顯著
儘管中國自2016年後全面實施二孩政策,但成效不彰。
位於臺北、長期研究社會人口學的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薛承泰認為,長達32年的「一胎化」政策所導致的後遺症是主因。
他說,受限於一胎化政策,中國民眾求男棄女,造成性別失衡,也導致育齡女性人口的萎縮。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估算,2021年21-35歲適育年齡的女性人口約減少300萬人。
其次,一胎化約束下,中國社會中也養成生育選擇上的一種習慣。
薛承泰告訴美國之音:「10幾歲到40歲的這些(中國)人當中,有很多人就是獨生子女。現在即便是二孩或三孩,但因為時間久了,在城鎮地區習慣了就是一孩,這個效果已經出不來,這個就是它(計畫生育)最大的後遺症,加速了最近這幾年生育率的下降。」
薛承泰說,曾有研究顯示,如果中國不曾實施一胎化政策,自由生育下的中國人口將多出4億人。至於計畫生育的後果,就是讓中國的人口結構出現斷層,以至於現在必須面對比其他國家更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和未富先老的難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