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丁觀鵬《太平春市圖》。此幅畫成於乾隆七年,描繪新春時節鄉間歡樂的景象,攤販賣爆竹。(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宋代的王安石有一首詩為《元日》,初聽時,多半認為此詩似是平淡無奇,但卻因一字值千金。
《元日》全詩共二十八個字:「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爆竹聲中舊的一年結束,春風送暖喝一杯「屠蘇」酒。欣賞此句不能看它的表面,而是本意。一個「除」字有除惡之意,這才是此事的點睛之筆。在民間傳說中,「年」是一個妖怪,一年之間會出來一次危害人間。這時候,人們通過「爆竹」就可以消除它。世間是有妖魔鬼怪的,只有歷盡艱辛除惡之後,才能夠迎來真正美好的春天。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曈曈」是指太陽出來的溫暖感受。千門萬戶是家家戶戶之意。古人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
此詩寫新年人們放爆竹清除污穢邪惡,迎接春天的到來。家家戶戶都要換上新的桃符,似乎是沒有新意的。小時候(大概幾十年前了),過年還是很有味道的,與今日不同。雖然經濟不富裕,最多也就穿件新衣服、拿很少的壓歲錢,但為什麼人們會感到很快樂呢?那麼,今天的人吃不愁、穿不愁,為什麼卻會不快樂了呢?
用我們今天的解釋是生活太好了,每天都像是在過年,所以感受不到快樂了。其實換個角度看問題,以前爆竹一響,解體了邪惡,人們沒有了邪惡的侵擾自然就感受到快樂了。今天不讓放爆竹,邪惡除不掉,還在操控人,也就自然的不幸福了。詩人一個「除」字,卻給今天的人留下了多少的沉思和感慨啊。
責任編輯: 隅心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