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的關寧鐵騎。(網絡圖片)
袁崇煥,他在抗擊金軍、守衛北京取得巨大功績的時候,大明崇禎皇帝卻以「莫須有」的謀逆之罪將他打入大牢,蒙受不白之冤。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袁崇煥被他忠心死守的崇禎皇帝殺害,卻被他抗擊的清朝的皇帝乾隆平反。
袁崇煥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軍事家、文學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他能在寧遠城中沉著應戰,視死如歸,置之死而後生,接連三次打敗努爾哈赤,讓清太祖努爾哈赤損失慘重,遺憾去世。清太宗皇太極登上汗位之後,利用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用反間計,讓袁崇煥含冤而死,崇禎皇帝失去他是「自毀長城」,從此之後,明朝滅亡,清朝成立,皇太極改元崇德,改國號為「大清」。
明朝崇禎三年(1630年),年僅46歲的袁崇煥在北京西市遭凌遲處死。當時北京的百姓不明真相,受到奸臣閹黨宣傳的矇蔽,都相信袁崇煥通敵賣國的說法而對其恨之入骨,於是,出現了歷史上最為悲慘的一面:「見傑崇煥,時百姓將銀一錢買肉一塊,如手指大,啖之。食時必罵一聲,須臾,崇煥肉悉賣盡。」「皮骨已盡,心肺之間叫聲不絕,半日乃止。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石匱書》)。面對千古奇冤,袁崇煥至死莫辯,成為歷史的一個悲劇。
袁崇煥,廣東東莞人,祖籍廣西梧州,於萬曆十二年出生在廣東東莞石碣鎮水南鄉,十四歲跟隨祖父袁世祥,父親袁子鵬遷至廣西籐縣,萬曆四十七年中進士。先後取得了寧遠之戰、寧錦之戰、廣渠門之戰等勝利。當努爾哈赤把目光轉向中原大地,於明天啟二年攻下明遼西重鎮廣寧,在遼東經略換人,並將山海關外兵力撤回關內的時候,努爾哈赤認為此時正是進攻明廷的大好時機。而袁崇煥鎮守的寧遠城便首當其衝。努爾哈赤三次進攻都失敗,便深知自己的指揮失誤,軍中將士銳氣大跌,便無力再戰,滿懷憤恨地撤離寧遠,加上年事已高,身弱體衰,積勞成疾,便遺憾地去世。
皇太極繼承汗位之後,想到要經山海關攻打北京城繼而入主中原,必須除掉袁崇煥,又想到明朝崇禎皇帝剛愎自用,便決定借崇禎皇帝除掉袁崇煥。
首先,皇太極向袁崇煥遞交了和談書信,袁崇煥考慮到後金軍來勢凶猛,且他需要時間休整軍備,於是同意和談。同時,皇太極提出了條件,要求袁崇煥提著毛文龍的頭顱來議和。毛文龍是明朝將領中殲滅後金軍數量最多的,後金攻下遼東之後,毛文龍逃到沿海島嶼,招募遼地百姓四十多萬,並招兵買馬屢次襲擾後金,戰績頗豐。然而,袁崇煥考慮到毛文龍是魏忠賢的黨羽,如今又駐守海島,割據一方,還虛報軍餉,留之後患無窮,而且迫於形勢,袁崇煥便有了除掉毛文龍之心。袁崇煥打著犒勞軍士的幌子前往毛文龍的小島,將毛文龍殺死。此事傳到朝廷,崇禎皇帝感到震驚和疑惑,雖鑒於形勢所需,沒有追究袁崇煥,但也起了戒心。
接著,皇太極一面命人散步謠言,一面避開山海關,繞道漠南蒙古,進攻北京城。袁崇煥上奏朝廷,明朝廷不加以重視。情急之下,當袁崇煥正巡視山海關的時候,聽聞皇太極進攻北京城的軍報,便急遣九千精兵,晝夜兼程,奔赴京師。袁崇煥帶領精兵駐紮在北京廣渠門外。軍中雖然條件十分艱苦,糧草極度缺乏,然而,將士們白日作戰,夜間露宿,連獲廣渠門和左安門大勝,誓死保衛京城。
然而,當袁崇煥奮勇作戰使得京師轉危為安的時候,京師之中卻已謠言四起,傳言後金軍是袁崇煥帶領而來的。崇禎皇帝不辨是非,直接將袁崇煥拒於京師門外,反而命令其屬下滿桂率軍入京師護衛。皇太極得知袁崇煥駐守城外的消息後,便知道了崇禎皇帝已經中了他的反間計。於是又讓兩名將士在被俘獲的太監帳外談話,意思大概是已與袁崇煥有密約,大事將成,故意讓太監聽到這番話後,就藉機把太監放走了。
崇禎皇帝接到太監的密報後,果然中計,便以商議軍餉為由,將袁崇煥召到宮中。當時,要進入北京城可不容易,因為北京城戒備森嚴,九門緊閉,袁崇煥被逼無奈只得坐在筐中,被人用繩索吊到城上。等到了紫禁城平臺,還未議餉,崇禎皇帝就下令將其逮捕,下錦衣衛獄。此後,袁崇煥含冤被處死。
可憐的袁崇煥,為抗擊後金,保衛北京城,卻被誣陷為賣國賊。當時的情形是,不僅崇禎皇帝中了反間計,明朝舉國上下都認為袁崇煥是叛賊。可是,崇禎皇帝萬萬沒想到,袁崇煥被處死不僅使明朝失去了一位盡忠愛國的將領,而且是崇禎皇帝「自毀長城」。《劍橋中國明代史》稱:「崇禎相信了謠言,在北京城殺了他最有才能的將領袁崇煥。」
袁崇煥死後150多年,乾隆皇帝為他平反,千古奇冤得到昭雪。在《清高宗實錄》第1170卷,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二月初四日留下了這樣的記載:「昨批閱《明史》,袁崇煥督師蘇、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昏政暗,不能罄其憂悃,以致身攞重辟,深可憫惻。袁崇煥系廣東東莞人,現在有無子孫?曾否出仕?著傳諭尚安,詳悉查明,遇便覆奏。」從那時起,才有人公開祭奠袁崇煥。袁崇煥也終於卸下了賣國賊的枷鎖,重新登上民族英雄的祭壇。
責任編輯: 張雲峰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