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臺北林安泰古厝,四合院。(圖片來源:公用領域)
「傳統建築」是指經過歷史延續和傳承的建築物體,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生與死之間的關係,也都可以透過它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民宅,是一個生命存在這個世上的基本場所,目前在臺灣常見的傳統民宅類型以三合院、四合院為主;農家多用三合院,較富裕的百姓或官宅大多用四合院,這些合院源起於中國古代,算來也有兩千年的歷史了。
客家人將這些合院通稱為「夥房」,在馮錦松《新屋家大夥房》中的定義是「很多房子圍聚在一起,而這些集住在一起的人,都屬於同一姓氏的宗族。」合院在設計上有幾個特色,「空以為用」、「圍以成院」、「組以成群」,在格局上有一個明顯的主軸來主導空間的規劃,講究左右對稱、四平八穩,以及倫理之序。
以三合院為例,最基本的格局是「一條龍」,形狀如「一」字形,稱為「正身」,適合人口少的家庭。所謂的「正身」是由明間、次間和梢間組成的水平方向格局。明間(正廳)位居合院的中軸線上,是祭祀祖先與家族公廳的地方;以明間為中心向左右擴建的房間稱為「次間」,左次間是大房,右次間是二房,俗稱「三開間」。如果有需要還可以在左右兩房外各增一間房間,稱為「梢間」,俗稱「五間起」。正身的開間數以三、五、七等奇數為主,不採用偶數。
當家族人口繁衍多了,可以在正身左右兩側垂直增建屋宇,稱為「護龍」(廂房),俗稱「正身帶護龍」,形狀如「ㄇ」字形。正身和護龍所圍出的空地叫做「埕」,不僅是休憩聊天和兒童嬉戲的地方,也是五穀豐收時曝曬稻穀的場所。左護龍為長子居住,右護龍為次子居住,若人丁興旺,還可於兩側護龍外加蓋「外護龍」。
三合院中「人」與「空間」的配置遵循著中國傳統文化,依據左尊右卑、內尊外卑及長幼有序的禮法,全院中最高大、最核心的一間是供奉祖先的正廳(明間),長房住左次間,二房住右次間,長子住左護龍,次子住右護龍;左先後右,左大右小,逐層推展,構成嚴謹的家族秩序與倫理關係。
從風水角度看,正廳後方有著高壟的半月形土丘,稱為「化胎」(花台),宛如合院的靠山,有風水聚氣與護衛安穩之效。據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對化胎的描述:「龍廳以下,祖堂以上,填地為斜坡形,意謂地勢至此,變化而有胎息。」化胎有「化育胎兒」之意,是生命的源頭,主管宅中人丁興旺。
從風水角度看,正廳後方有著高壟的半月形土丘,稱為「化胎」(花台),宛如合院的靠山,有風水聚氣與護衛安穩之效。(圖片來源:免費圖片 作者穆臻製圖)
三合院的大門前有著半月形水塘,裡頭活水緩進緩出,取自「門前有水,財源廣進」的風水意義,除此之外,還兼具養魚、蓄水、救火及調節氣溫等功能。水塘的地勢較化胎低,「前低後高」,象徵家運步步高升;半月形化胎屬陽,半月形水塘屬陰,結合起來成為一個完美的圓形,象徵陰陽兩儀,在陰陽的相互作用下,整個家族得以生生不息。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