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帶著弟子們周遊列國時,遭遇過許多苦難與危險。(繪圖:Mimi Zhu/看中國)
孔子帶著弟子們周遊列國時,遭遇過許多苦難與危險,而處境最艱難的一次就是「陳蔡之厄」。在圍困之地,孔子為了重振弟子們的信心,堅守自己的信仰,進行了著名的「三問」。
據《孔子家語》記載,楚昭王聘請孔子到楚國去,孔子去拜見楚昭王,途經陳國和蔡國。陳、蔡兩國的大夫一起謀劃說:「孔子是位聖賢,他所譏諷批評的都切中諸侯的問題,如果被楚國任用,那我們陳國、蔡國就危險了。」於是派兵阻攔孔子。
孔子不能前行,斷糧七天,也無法和外邊取得聯繫,連粗劣的食物也吃不上,跟隨他的人都病倒了。這時孔子更加慷慨激昂地講授學問,用琴瑟伴奏不停地唱歌。他找來子路問道:「《詩經》說:『不是野牛不是虎,卻都來到荒野上。』我的道難道有什麼不對嗎?為什麼到了這個地步啊?」
子路壓著怒氣,不高興地回答說:「君子是不會被什麼東西困擾的。想來老師的仁德還不夠吧,人們還不信任我們;想來老師的智慧還不夠吧,人們不願推行我們的主張。而且我從前就聽老師講過:『做善事的人上天會降福於他,做壞事的人上天會降禍於他。』如今老師您積累德行,心懷仁義,推行您的主張已經很長時間了,怎麼處境如此困窮呢?」
孔子說:「由啊,你還不懂得啊!我來告訴你。你以為仁德的人就一定被人相信?那麼伯夷、叔齊就不會被餓死在首陽山上;你以為有智慧的人一定會被任用?那麼王子比干就不會被剖心;你以為忠心的人必定會有好報?那麼關龍逢就不會被殺;你以為忠言勸諫一定會被採納?那麼伍子胥就不會被迫自殺。遇不遇到賢明的君主,是時運的事;賢還是不賢,是才能的事。君子學識淵博、深謀遠慮而時運不濟的人多了,何只是我孔丘呢!
況且芝蘭生長在深林之中,不因為無人欣賞而不芳香;君子修養身心培養道德,不因為窮困而改變節操。如何做在於自身,是生是死在於命。因而晉國重耳的稱霸之心,產生於困頓曹衛之時;越王勾踐的稱霸之心,產生困頓於會稽之時。所以說居於下位而無所憂慮的人,是思慮不遠;安身處世總想安逸的人,是志向不大。怎能知道他的終始呢?」
子路出去了,孔子叫來子貢,又問了同樣的問題。
子貢說:「老師您的道實在博大,因此天下容不下您,您何不把您的道降低一些呢?」
孔子說:「賜啊,好的農夫會種莊稼,不一定會收穫;好的工匠能做精巧的東西,不一定能順遂每個人的意願;君子能培養他的道德學問,創立政治主張,別人不一定能採納。現在不修養自己的道德學問而要求別人能採納,賜啊,這說明你的志向不遠大,思想不深遠啊。」
子貢出去以後,顏回進來了,孔子又問了顏回同樣的問題。
顏回說:「老師的道太廣大了,天下也容不下。雖然如此,您還是竭力推行。世人不用,那是當權者的恥辱,您何必為此憂慮呢?不被採納才看出您是君子。」
孔子聽了高興地感嘆說:「的確如此,顏家的孩子!如果你是個主政者,我願意在你的手下任職。」
責任編輯: 紫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