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古觀今】1995年巴林銀行破產事件(圖)
【看中國2022年7月11日訊】巴林銀行1762年在倫敦開業,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銀行之一,在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地區開展業務。
1994年,巴林銀行稅前利潤達15億美元,核心資本在全球1000家大型銀行中排名第489位。1995年2月26日,巴林銀行因其新加坡支行交易員尼克•裡森違規從事衍生工具業務而遭受巨額損失,無力繼續經營而宣布破產。
缺乏有效內控,跨國銀行經營過程中風險管理出現重大疏漏。交易員尼克•裡森1989年到巴林銀行工作,1992年,出任新加坡期貨部總經理,負責交易頭寸管理,也負責雇佣交易員和後臺清算人員。由於沒有建立防火牆機制,裡森建立秘密交易賬戶,多次隱藏交易操作虧損和未經批准的交易頭寸。到1994年,隱藏賬戶累計損失超過2億英鎊。未經內控批准的衍生品交易頭寸,在極端市場條件下容易迅速放大風險。
誤判日本經濟形勢,逆勢投機日經指數、做空日本債券。上世紀90年代,在長週期經濟人口拐點、房地產泡沫崩潰、美日貿易摩擦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日本股市很長時間都處於漫長的震盪下跌趨勢中,而在這種長期趨勢中,交易員尼克里森錯誤判斷了日本股市的走向。1995年,裡森構建了做多日經指數期貨合約、做空日本短期利率債券的交易組合。
但市場並未跟隨他的預期。一是廣場協議後日元連續多年漫長的升值過程接近尾聲,日元兌美元匯率在1995年2季度達到最高,市場對日本貿易出口和經濟不確定性悲觀情緒陡增。二是1995年1月,日本發生阪神地震,市場避險情緒驟起,1994年短暫回升的日本股市又再度回到下跌通道,而國債收益率亦快速下行,其中1年期國債利率從1994年高點2.5%一直下行到1995年最低點0.04%。巴林銀行股指多頭和國債空頭的總組合損失最終高達14億美元。
百年大行最終破產,全球金融風險傳染。1995年,有233年歷史的巴林銀行最終倒閉。倒閉後,以1英鎊的象徵價格賣給荷蘭的ING集團。巴林銀行破產對國際金融市場產生影響,一是全球股市受到不同程度衝擊,二是擾動英鎊匯率走低,三是對全球金融業經營產生隱性影響。
巴塞爾協議監管調整,銀行風險更注重多維度考量。原巴塞爾協議更側重強調對銀行信用風險考量,如僅按信用風險權重計算,巴林銀行在倒閉前仍是一家資本充足率良好的銀行。但如果加入交易風險、市場風險等多元因素考量,則「秘密賬戶」的存在就是極大的交易風險暴露。1998年巴塞爾協議再度修改,要求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水平應該與銀行面臨的各種風險結合,把風險考量擴大到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等方面,而不僅限於將資本充足率與信用風險掛鉤。《巴塞爾新資本協議》2004年公布,2006年開始實施。根據巴塞爾新資本協議,銀行應及時公開披露包括資本結構、風險敞口及風險管理戰略等信息。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