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幼稚的女童學大人拜月 深藏啥道理?(組圖)

 2022-06-14 00: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宋人冬日嬰戲。
宋人冬日嬰戲。(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唐朝詩人、官員、道學家施肩吾(780年-861年),字希聖,號東齋。雖然很多人對施肩吾,並不是很熟悉,但仍不乏我們理解他創作的一首《幼女詞》。這首《幼女詞》頗有樂趣,描述了拜織女這一乞巧傳統習俗。全詩共二十個字「幼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

「幼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此句是說詩人的女兒才六歲,並不知道什麼是巧、什麼是拙。這其實是一個伏筆,與後面的內容有關。因為古代的女子都有拜月乞求織女給自己一雙巧手的習慣。換言之,也就是七夕的傳統習俗--乞巧:古代婦女會乞求織女,盼獲得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

然而,對幼女來說,不懂得什麼是巧拙,因此在詩人的眼裡,孩子就是湊熱鬧。當然,這只是詩人自己的想法,但也能看出,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樂趣。就如我們常說的「子非魚 焉知魚之樂」,我們不是小孩子,又怎麼能領略到小孩子感受到的樂趣呢?

宋人七夕乞巧圖。
宋人七夕乞巧圖。(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此句是講小孩子也學著大人拜新月。在詩人的眼裡孩子的行為是幼稚可愛的。其實想想,或許並非如此。就像是我們拜佛一樣。有人拜佛是敬佛,是對神佛保護人類的一種感恩;而有人則是求佛辦事或治病,是一種有求,一旦得不到目的又開始怨佛。神佛是慈悲的,是幫助善良一方的,想想神佛會幫助誰呢?

同理,大人拜新月,是求織女給自己一雙巧手,而小孩子則只是一種拜月,別無所求。織女會幫誰呢?

站在大人的基點上看,小孩子是幼稚的,可是在更高的生命眼裡,無求反而是更好的。就如修煉界講的「無求而自得」大概是一個道理吧。

其實不僅僅是神佛,普通人也是如此。一個人幫你是有目的的,一定會讓你感到不舒服。而沒有求的幫你,或許會感動的讓你流淚的。

小孩子不懂巧拙,在大人的眼裡是幼稚,而換個角度看,反而是可愛、是值得幫助的。為什麼大人看小孩子可愛,或許就是因為這一份純真和無求吧。

幼女詞》流傳甚廣,並非是因為孩子的幼稚,反而是因為小孩子的一份簡單、一份純真吧。

責任編輯: 隅芯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