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中國學子參加高考 考題太難火竄熱搜(圖)
今年中國赴考學生人數達1193萬人,創歷史新高。(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6月11日訊】中國年度大學入學考試——為期2至4天的「高考」於6月10日落幕,今年赴考人數達1193萬人,創歷史新高。其中,部分省市的作文跟數學考題難度太高,引發網民熱議並衝上微博熱搜。部分網民質疑,官方出題艱澀,恐意在拉高大學教育標準,以將多數學生推向技職教育。
作文、數學考題太難 民間熱議
美國之音報導,中國今年的高考於6月7至8日兩天進行了學科考試。一如往年,中文作文題目一向是高考熱門話題,今年在全國七套考題中,除中國共青團百年、北京雙奧之城等政治題目外,最受熱議的是在四川、雲貴等省份所用的「全國甲卷」,以名著《紅樓夢》中的故事為題,網民一致認為難度最高。
該題目引述《紅樓夢》的冷門情節,考題敘述又拗口,學者認為沒有相當的古漢語素養和對古典文學的了解,恐難發揮,因此,考試一結束立刻登上微博熱搜,引發不少考生在微博留言直呼:「連題目都看不懂」,還有部分考生網民留言調侃題目太難,恐連「(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來考都得複讀」。
同樣登上熱搜的還有浙江等地的數學題目,被多數網民形容為「難上天際」。部分考生在考完的第一時間就透過微博留言自稱考得不好,「對不起老師」。也有考生留言稱:「不會就是不會,不知從何下手」,更有考生說:「一張卷子,分出了本科和專科」。
也有部分考生家長在微博質疑說:「出題老師致力於不讓我家的孩子走出大山」,亦即考題太難,考倒部分偏遠地區省份的學生,也恐讓他們失去大學教育的機會。
不只考生跟家長抱怨題目太難,微博網民也議論紛紛。許多人將今年考題過難歸咎於中國政府去年所推動的教育「雙減」政策以及對教培業的打擊等。他們認為,高考未來恐怕只會越來越難,因為官方有意將成績不夠好的學生「分流」到技職教育體系,以強化中國的實體製造業。
對此,不少官媒報導提出不同觀點反駁網絡民意。其中,《澎湃新聞》引述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專家陳志文的訪問稱,今年的作文考題是最具開放性,「根本沒有命題,由考生自己命題」,這呼應了外界要求改革高考「機械刷題」的窠臼,但可能因為太靈活,反而讓考生覺得太難。
位於北京的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也說,高考屬於選拔性考試,考題本就該有相當的難度才能鑑別出考生的實力。
不過,位於台北、長期關注中國高等教育的世新大學副校長兼兩岸事務長李功勤認為,中國網民的質疑並非空穴來風,因為提陞技職教育,打造高階藍領投入實體製造業確實是中國官方的推動方向。
李功勤告訴美國之音,「很多的學者和媒體觀察到,習近平比較希望讓這些年輕人進入職校,是為了因應將來的中美之間全面的競爭,他希望,這些年輕人能夠重新回到製造業,就是要學習德國,要專業、精緻,那就需要一些高級的藍領階級。」
應屆畢業生遇史上「最難就業季」
中國於1952年舉辦首屆高考,除因「文化大革命」停辦10年外,每年高考被千萬家庭視為影響最重大,且能「以知識改變命運」的大事。
儘管高考形成的應試教育引發許多課業壓力與學生品格扭曲的爭議,但鷹派黨媒環球網曾評價高考是「被罵得最多,到頭來卻又受到中國人最多珍惜的製度。」該評論稱,中國人的人生是被高考串聯起來的,許多人18歲前的唯一生活重心就是「準備高考」,就算結婚生子後,也要不停為下一代「謀劃高考」,以考上好大學,取得社會階層流動的第一張門票。
只不過,這張門票似乎正在褪色之中。就在千萬考生拚命想擠進大學窄門的同時,今年人數同樣破紀錄的1076萬名大學畢業生卻正面臨史上「最難的就業季」。
對此,位於台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所所長劉孟俊分析,中國大學畢業生今年求職困難,除了全球經濟衰退及美中貿易戰對中國出口產業造成的衝擊外,影響最大的還是中國官方所堅持的“動態清零”政策對服務業造成難以彌補的打擊。
劉孟俊說,「大學生通常想要從事白領階級跟服務業,清零策略最不適合服務業的發展。另外,反壟斷、反資本無序擴張,對於金融投資相關的服務業的管控就比較緊,也不利於大學生的初步發展。」
就業難引發「考研潮」
中國最大招聘網站《前程無憂》5月份所做的調查顯示,遭重拳監管的教培相關行業,職缺同比減少四成,而網絡科技業的崗位也縮水一到兩成。媒體傳出「北京朝陽區新聘城管中95%具有博士、碩士學歷」等消息,也反映出高學歷人才求職困難,學非所用的窘境。
另外,據互聯網教育科技公司高途統計,今年大學畢業生報考研究所人數達457萬人,同比增長6.57%,同樣反映出今年的就業難題。
為了降低失業率,中國南方科技大學代理校長金李日前在接受中新網訪談時,公開呼籲教育部應允許大學生延期畢業,保留應屆畢業生身份,以期未來參加招聘時可以得到較好的條件。他還建議由國家協調,在現有徵兵計劃內優先安排大學畢業生參軍。
對此,位於香港的荷蘭國際集團(ING)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彭藹嬈指出,提供全中國崗位需求逾60%的小微企業因疫情封控陷入困境,人力需求縮小,因此所形成的龐大缺口,就算國營企業或地方政府事業機關擴大用人,也難以彌補。
彭藹嬈還說,「畢業生找不到工作,肯定他(們)的消費力就很弱,就有一個惡性循環,因為零售銷售很大一部分是受惠於中小企業的,如果業績不好的話,他們聘人的意願就會越來越小,所以有一個惡性循環的風險在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