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4月5日訊】4月4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宣布不再競逐連任,於今年6月30日任期屆滿後卸任,告別42年的政壇生涯。對於林鄭卸任,有人歡喜有人愁。愁的是一旦警隊出身的政務司司長李家超當選特首,香港必定面臨更嚴峻的大清洗,更多人被捕被囚,自由空間被進一步碾壓。歡喜的是林鄭這個揮之不去的噩夢終於退出歷史舞台。
林鄭留給大眾的印象是剛愎自用、冷酷無情、目中無人、假仁假義;而當她北上面見習近平、李克強時,則笑逐顏開、奴顏婢膝。不過翻查記錄,林鄭並非一出世就是「惡魔」。港英年代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顧汝德(Leo F Goodstadt)在其著作《失治之城 掙扎求存的香港》中寫道,林鄭早於中學時期便開展「社會服務志願工作」,入讀香港大學後更成為「社會弱勢社群及公義而奮鬥的社運分子」。
林鄭月娥在80年代加入政府前,經常參與社運。她本人也直言讀書時已參與學生運動,甚至在報考(殖民地政府)政務主任前6個月,還參加舊政府總部門外的靜坐。不過這些後來被林鄭視為「人生污點」。
林鄭任職政府的40多年時間內,做過的壞事「一羅羅」。大眾比較熟知的是皇后碼頭事件。位於中環的皇后碼頭是殖民地政府官員及英國皇室所使用的專用碼頭。不過97後的特區政府暗中進行一系列「去殖化」運動,稱為配合中環填海計劃需清拆皇后碼頭。但計劃遭到保育團體的絕食抗爭。
2007年,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向保育人士承諾,會考慮重建皇后碼頭,以此說服佔據碼頭的保育人士及示威者離開,使清拆工作可以展開。不過2022年的今日,皇后碼頭仍未有重建計劃。
2014年香港爆發雨傘運動,時任政務司司長的林鄭月娥代表政府和學聯五子談判。當時林鄭並無妥協的誠意,只是強硬地說服對方服從,導致談判無疾而終。而當日談判的5位學生,其中4人因參與運動被囚。
這也是為何2019年反送中運動期間,民間組織不願和林鄭對話的原因。學聯五子之一的鍾耀華曾在2019年於臉書發帖指,每次林鄭欲使用對話這個招數時,都不是為了解決件事,而是為了解決對方。他細數林鄭假借溝通暗渡陳倉的事件,包括「喜帖街同居民見面,後殺街;天星皇后碼頭同示威者對話,後殺碼頭而承諾的重置至今無期;雨傘運動同學生對話,後清場,拉的拉、告的告、坐牢的坐牢。每次,每次,都是為了拖延,消弭民氣,然後就反噬,屍骨無存。」
在港人眼中,林鄭無疑是個歷史罪人,但為何這個罪人一直逍遙法外、平步青雲,還成為香港特首,在經歷反送中、國安法及疫情爆發後都得以安然無事呢?深究這一切,皆源於這個殺人不見血的「制度暴力(Structural Violence)」。
在林鄭任內,香港從半民主社會正式過渡到「威權社會」,早年香港的三權分立體系,變成今日的以行政為主導的三權合作。政府要求民眾絕對服從其「政治上的權威」,以強硬手段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和行為自由。
而這個「威權政府」又是「制度暴力」的體現。何為「制度暴力」呢?1969年挪威社會學家、和平學學者約翰·加爾通在論文《暴力、和平與和平研究》中指,不同於「直接暴力」可以直接造成肉體或心理傷害,「制度暴力」是一種不易被覺察、不明顯但卻廣泛存在的暴力形式,是一種可「殺人不見血」的暴力。
而這種暴力形式經由政治和經濟系統的日常運作而產生,並主要加諸於無權勢者的普通百姓身上,其特殊之處在於沒有直接的施暴者,暴力隱含在制度結構之中,以不平等的權力關係和資源為暴力的具體體現形式。
換言之,這種「制度暴力」是一個極其不平等的社會系統,縱容當權者人性之惡,讓其在犯錯之後不會被追究,成為受制度保護的特權階級。事實上,不止林鄭月娥,縱觀現任港府高官,靠鎮壓上位的李家超、鄧炳強,哪一個不是乘「制度暴力」而得勢?
而這個「制度暴力」的根源則來自中共。97後共產黨逐步將這套在中國大陸運行的邪惡體制套用至香港。可以說,只要這部邪惡體制的機器還在運作,香港將永無寧日。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