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刻舟求劍 烏俄軍事衝突的真正起因和癥結在哪裡?(圖)

----主流媒體不想讓公眾知道的歷史真相

 2022-03-16 10: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9
    小字

前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右)與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
前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右)與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圖片來源:PIKO/AFP/Getty Images)

人們應該怎麼看發生在烏克蘭的戰爭?首先,熱愛和平是人類的普世價值。我們應該反對武力威脅,因為這是偏離真誠和善良的普世準則和價值的。但烏俄雙方的武裝衝突,是否有可能能夠談判解決呢?應該是完全有可能的,但雙方顯然沒有盡最大的努力去通過談判來解決,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的特殊軍事行動,使核戰風險驟升,假新聞滿天飛,全球無人可以挺身調停。聯合國秘書長形同廢物,國際戰略理論專家基辛格曾化身中美貿易公關人物,盤滿缽滿之後也已隱形。事實上解決烏俄軍事衝突的3個關鍵字是北約華約東擴。所有的癥結都與北約東擴有關。現在這世界上只有一人,可以作為歷史上碩果僅存的見證人為我們說明烏俄軍事衝突的起因和癥結究竟是甚麼?這個人就是前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

俄羅斯普京總統的思維並不難懂,他對美國和西方諸國發出的抱怨可以歸納總結如下:因為拒絕共產黨,拒絕馬列主義,俄羅斯人民解體了前蘇聯,解體了華沙條約組織,允許以前的蘇聯加盟共和國全部獨立。並且,俄羅斯把前蘇聯所有的國債全部扛下,沒讓別的加盟共和國分擔。但是,在俄羅斯想要融入西方民主、人權、資本主義體系的時候,西方國家卻把我們徹底拋棄了。因為解體前蘇聯,華沙條約國組織,相應的北約也應該失去存在的意義。但是北約現在已經擴張到30個國家,導彈也已經部署到俄羅斯加盟國了。如果允許烏克蘭加入北約,北約在烏克蘭部署高超音速導彈,只需要5分鐘就可以打到莫斯科了。「匕首架在了俄羅斯的喉嚨上」,這就是俄羅斯人民拋棄共產黨和馬列主義應該得到的「禮物」嗎?

其實普京曾多次向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小布什提出過,希望俄羅斯加入北約,但是都遭拒絕。為甚麼西方極左勢力和背後的利益集團非常想要在世界上留下最後一個「敵人」呢?哪怕是假想的敵人也需要嗎?原因在於美國的那些國防企業需要大筆的政府資金。

西方陣營主要國家元首曾承諾北約不東擴

曾有媒體記者稱擁有美國國家檔案館解密文件,指前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在同意舊蘇聯解散之前,由美國前總統布什(George H.W.Bush)、國務卿貝克、德國前總理高爾、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法國前總統密特朗處,得到北約不東擴的「口頭保證」。只是戈爾巴喬夫犯下大錯,沒有要求將西方各國領袖口頭承諾化為書面文件、共同簽署,存聯合國備案。今日上述各人幾已逝世,在生而關鍵人物,僅有受害人戈爾巴喬夫。

俄烏談判,若要抓緊機會,定論烏克蘭地位,達成先停火、後和平,必須回顧歷史,讓時間和事實來說話:1990年2月9日,時任美國國務卿貝克與時為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的會談,談論歐洲前景。貝克表示美國無意將北約向東擴展,除了東德歸併入德國而消失,以為統一德國的條件。此後多項文件顯示,九十年代初期,「許多歐洲國家曾拒絕中歐或東歐國家加入北約」。此一承諾是在1990年就統一德國問題的最高級別談判的背景,令俄羅斯對北約擴張的怨憤獲得了依據。

當年在研究德國統一的會談中,德國外交部長甘謝也曾向美國國務卿貝克強調,「俄國人必須得到一些保障,即如果有一天波蘭政府退出了華約,那麼它不會在第二天又加入北約。」這些文件顯示,貝克會見前蘇聯外長謝瓦納茲(後來出任喬治亞總統)時,曾引據此點。1990年2月9日,貝克在與戈爾巴喬夫會晤中3次重複「北約不東擴一吋」,北約擴張「不可接受」。基於此項保證和承諾,戈爾巴喬夫同意德國統一,並保留其在北約內的成員國地位,條件是冷戰後的解決方案將會考慮蘇聯的安全利益。

背棄承諾 放任波蘭退出華約加入北約

但是美國政府內部意見不一,1990年10月25日,五角大樓提議為東歐國家加入北約「敞開大門」。美國國務院卻認同「不將北約擴張納入議程」,組織一個延伸至蘇聯國家邊界的「反蘇聯盟」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布什執政時期也認可這一點。

認同此等口頭承諾者,包括時任北約秘書長韋爾納(Manfred Wörner)。1991年7月,俄羅斯代表團訪問布魯塞爾北約總部期間,韋爾納在聯合諒解備忘錄中重申反對北約任何擴張。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