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中的「連中三元」是指甚麼?(組圖)
三猿音同「三元」,古代科舉考試分為三級,能在各級都考取第一者,可稱「三元及第」。(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聽過「連中三元」或「三元及第」?在中國傳統繪畫和紋飾中,經常出現三種圓形果實,如枇杷,荔枝,核桃,或荔枝、桂圓、核桃等,也有只畫一種水果但三個的,如橘子,但都是圓形的。圓與「元」同音,畫喻「連中三元」,即奪得科舉考試(科考)中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用於恭祝學業有成,在科舉考試中榮居榜首。
中國古代,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的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於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要參加秋闈的人需要先通過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童生」,通過考試後稱為「庠生」,俗稱秀才。成為秀才後才能參加鄉試,考秀才是初級考試,所以其第一名案首尚算不得「元」,鄉試才是科舉正式考試的開始。秀才都可以參加鄉試,考中的叫舉人,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再高一級是會試,會試一般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因由禮部主持,又在春天舉行,所以又稱「禮部試」、「春試」。會試在京師舉行,參加會試的是通過鄉試的舉人,考中之後稱貢士。會試的第一名叫「會元」。
最高層次的考試是殿試,殿試又稱御試。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殿試在皇帝的金鑾殿舉行,參加考試者是貢士。殿試通過後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一個考生在這三次考試中都是第一名,即「解元」、「會元」、「狀元」三項桂冠為同一人所摘取,被稱為「三元及第」,也稱「連中三元」。
中國科舉史上誕生了592位狀元,然而「三元及第」者僅15人,他們不愧是歷史之俊彥,人傑中的人傑,奇才中的奇才。其中有一位為明代四朝重臣,被人們讚譽為「三元宰相」,他就是名臣商輅。
宋易元吉三元得路圖。三猿音同「三元」。(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商輅出生於明成祖永樂十二年(1414年),是浙江淳安人。他自幼天資聰慧,才思過人,而且非常好學。宣德十年(1435年),商輅在鄉試時考中了第一名。在十年後的正統十年(1445年)的科舉考試中,他又在會試、殿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連中三元之後,商輅被任命為翰林院修撰,不久被派到東閣學習。入仕後的商輅先後輔佐了明朝的三位皇帝,歷經四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土木之變」爆發,明英宗被俘,由郕王朱祁鈺監國。此時,商輅經閣臣推薦,得以進入內閣,參預機要事務。在國家生死存亡關鍵時刻,商輅與兵部侍郎于謙等持相同立場,極力反對翰林院侍講徐珵倡議遷都南京。不久後,朱祁鈺即位為明代宗,並尊英宗為太上皇。商輅進升為學士。在「奪門之變」明英宗復位後,商輅沒再獲任用。
成化三年(1467年)二月,在家閑居了十年的商輅,被新即位的明憲宗召至京城,因他在重新立儲問題上有功,朱見深命他以原職再入內閣。鑒於商輅的出色表現,憲宗對他非常器重,先進升他為兵部尚書,後又進官戶部尚書。成化七年(1471年),在皇子朱祐極被立為皇太子後,商輅獲加官太子少保,進升為吏部尚書,並成為內閣首輔。商輅為人剛正不阿,待人還能寬容大度,這讓他能高居明代四朝重臣,被人們讚譽為「三元宰相」,為後世敬仰。
此外,歷史上也出過四位「武三元」。其中明朝萬曆年間,浙江永嘉人王名世,連中武科三元,官授錦衣衛千戶。他博通經史,工詩善書,時人稱其武藝、詩詞、書法為「三絕」。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秉性剛介,不媚權貴,頗有君子之風。
中國的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員,可以說是史上最公平的選官制度,直接產生了不論門第,而以考試產生的「士大夫」階層,對國家的穩定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公元587年,隋文帝正式設立科舉制度,在唐朝發展成型,並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持續了1300多年。出自宋朝汪洙《神童詩》中的詩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是對中國古代科舉選官制最形象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