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萬里長城」究竟有沒有萬里長?(組圖)

 2021-11-26 18: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堪稱世界修建史上最長最宏大的軍防工程。巍峨雄偉,氣勢磅礡,至今已有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萬里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代,而現存的長城遺蹟主要為始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那麼「萬里長城」是不是真的有萬里長呢?

萬里長城有多長?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中國河北、北京、山西、陝西、甘肅等15個省區市。現在所說的「長城」或「萬里長城」,一般指的是明代修建的長城。

據文物測繪部門的調查,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公里,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公里,總長超過2.1萬公里。

明朝時,為了有效地管理長城沿線的防務,將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的長城劃分為九個防守區,委派總兵官統轄,也叫做「鎮守」,九個防區就叫做「九邊」或「九鎮」。後來,為了加強北京一帶的防衞,又把「薊鎮」劃分為三路,所以也有「十一鎮」的稱呼。九邊十一鎮的長城,長度共計約一萬4600多里,全線防守官兵名額共計97萬6600多名。

萬里長城十三關 你知道幾關?

第一關:山海關

山海關又稱「榆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明洪武十四年筑關設衛,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有「天下第一關」的美譽。此匾額長5.19米,高1.5米,為明代著名書法家蕭顯所書。

第二關:黃崖關

津門十景之一的薊北雄關,位於薊縣最北端30公里處的東山上,又稱「小雁門關」,北齊時建,明代重修。

第三關:居庸關

居庸關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北京昌平區內,得名始於秦代。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燕國時已成為軍事要隘,漢代已經頗具規模,此後歷唐、遼、金、元數朝,居庸峽谷都有關城之設。成吉思汗滅金即入此關,現存關口建於明洪武年間。

第四關:紫荊關

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荊嶺上,自古便是華北平原的重要門戶之一,漢時稱上谷關,東漢名五阮關,又有蒲陰徑、子莊關之稱。始建於戰國時期,與居庸關、倒馬關合稱為內三關。歷史上紫荊關曾發生的戰爭達140多次,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西元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關不克,分兵紫荊關擊敗金兵,又從內夾攻居庸關得手。明正統十四年土木之變後,蒙古軍破紫荊關逼近北京。

第五關:倒馬關

位於中國河北省唐縣西北60公里的倒馬村,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險,因山路險峻,戰馬到此經常要摔倒而得名。明代以後通稱倒馬關。現存倒馬關城始建於明景泰年間,與居庸關、紫荊關合成為內三關。

第六關:平型關

平型關位於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白崖臺鄉,明正德年間修筑內長城時經過平型嶺,並在關嶺上修建關樓。平型關城虎踞於平型嶺南麓,古稱瓶形寨,以周圍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時為瓶形鎮,明、清稱平型嶺關,後改今名。歷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周圍900餘丈,南北東各置一門,門額鐫刻「平型嶺」三個大字。

第七關:偏頭關

位於偏關縣黃河邊。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三關」,因其地勢東仰西伏而得名。現存建築為明洪武年間修筑,明朝時,偏頭關既是晉北門戶,也是晉北與內蒙古互市的通商口。偏頭關歷史悠久,地處黃河入晉南流之轉彎處,為歷代兵家爭奪重地。

長城
長城

第八關:雁門關

「中華第一關」又名西陘關,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九塞尊崇第一關」雄關依山傍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說到雁門關,人們馬上想到宋代抗遼英雄楊家將保家衛國前仆後繼的故事。雄關雁門,居「天下九塞」之首,歷代都把此地看作戰略要地。

第九關:娘子關

為中國萬里長城著名關隘,位於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山麓,太行山脈西側河北省井陘縣西口。娘子關原名「葦澤關」,因唐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於此,平陽公主的部隊當時人稱「娘子軍」,故得今名。現存關城建於明代,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第十關:殺虎口關

位於山西與內蒙的交界處,雁北外長城最重要的關隘之一,是晉北山地與內蒙古高原的邊緣地區,也是從內蒙古草原南下山西中部盆地,或轉下太行山所必經的地段,明時稱殺胡口。明朝時蒙古貴族南侵長城,多次以此口為突破點。

第十一關:嘉峪關

嘉峪關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先後經過168年時間的修建,成為萬里長城沿線最為壯觀的關城。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城關兩翼的城牆橫穿沙漠和戈壁,向北8公里連黑山懸壁長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

嘉峪關
嘉峪關(以上圖片皆來源於:Adobe Stock)

第十二關:陽關

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西漢置關,因在玉門關之南,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陽關建於漢元封四年,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

第十三關:玉門關

玉門關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漢元封年間修筑酒泉至玉門間的長城,玉門關隨即設立。

責任編輯: 穆瑤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