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1年8月7日訊】香港選舉委員會(選委會)選舉昨日(6日)開始接受提名,來自不同界別的人士均有遞交參選表格,不過未有民主派人士交表。同日,香港民意研究所(民研)召開記者,發表對新選舉制度下選委會選舉安排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近六成受訪者不熟悉新制度下的相關選舉安排。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陳家洛表示,新選舉制度欠缺民意代表性,是「開倒車」。
未來香港將舉行三場選舉,分別是9月的選委會、12月的立法會和明年3月特首選舉。今年3月,中共全國人大通過《關於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的決定》,將香港選舉中民主成份剝離,令原本的半民主選舉成為一場可由北京完全操控的小圈子選舉。昨日,選委會選舉開始接受提名,選舉主任全日收到251份提名表格,包括226份候選人提名表格及25份囊括84人的團體提名表格,全日共計收到350名候選人題目,有港媒報導稱,暫時未見有民主派人士或團體交表。
就新制度下的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的態度和看法,香港民研於本月2至5日透過電郵訪問5,916名18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被問到有多熟悉新制度下的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57%受訪者表示「幾不熟悉」及「好不熟悉」,29%答「一半半」,只有11%答「好熟悉」或「幾熟悉」,餘下3%表示「不知道」。49%受訪者表示從未符合資格登記為選委會界別分組的選民,28%則表示曾在選委會的選舉中投票,8%曾是登記選民但未過投票,5%指自己曾經符合資格登記做選民但未曾登記,餘下的表示不知道。
被問及在新制度下能否參與選委會界別分組選舉,43%受訪者指「完全不能夠」,27%回答「不知道」,僅23%回答符合資格以個人或團體身份登記做選民,亦有7%指本身不符合資格但會有選民代表自己。
問卷再追問該7%的受訪者,有多認為選委會的選民投票取向能夠代表自己,當中42%回答「幾不能夠代表我」及「好不能夠代表我」,33%回答「一半半」,只有15%回答「好能夠代表我」及「幾能夠代表我」,剩下為不知道。
民研經理戴捷輝表示,不論受訪者是否曾於選委會選舉中投票,調查顯示他們皆不熟悉新制度下的選委會選舉。受訪者現時較多的回答均是「不能夠」或「不清楚」自己能否參與將來的選舉。
選舉觀察計劃項目幹事、浸會大學學者盧睿敏表示,新選舉制下的選委會選舉是「由上至下」更容易被各種利益、關係及行政架構等權力操控。此外,修改選舉制度的過程非常短促,沒有諮詢期,市民對複雜的新制度認識不深。她直言有近六成受訪者不了解新的選舉制度,但選舉仍繼續進行,令反映民意的意義大減,代表性大幅下降,選舉被少數人控制。
浸會大學學者陳家洛表示,自己曾代表大學教育界及立法會參加過以往的選委會選舉,因此對過去和現在選舉制度的缺陷比較了解。他亦認同新選舉制度更為複雜的說法。他表示,選舉制度中的『代表性』需要一個政治授權的過程,『若過程不透明,那麼大家的參與度亦降低,甚至等於零』,可能成為既得利益者『分餅』。
今次選舉中加入資格審查環節,他透露有人會擔心過不到這一關而要先向西環(中聯辦)探路,打探其有無機會過關。另外,資格審查十分嚴格,要填寫自己和配偶的國籍和政治聯繫,比如有無在台灣服過兵役,有無幫海外政治團體工作過?從事何種工作?資金來源如何等,總而言之,要證明其人根正苗紅。
今年3月,人大修改後的香港選舉制度,增加一個嫡系的第五屆別,同時把原本的1,200選委會成員,增加至1,500。陳家洛指,第五屆別的人還可以自由穿梭於其他屆別,比如原本屬於第五屆別的教聯主席,在其屆別名額已滿的情況下走去教育界參選,「原本教育界14個可以選(特首)的名額,現在就剩13個」。
他表示,這些人不止要投票給下屆特首,還要選出下屆立法議員,那麼這些人有沒有尋求香港市民的支持呢?他亦指出,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工作職務,與政治授權是兩回事,目前的授權是上邊(北京)給的,上邊挑選的,這和過往選舉的邏輯南轅北轍。
雖然有市民指早前的特首選舉也是小圈子選舉,但陳家洛表示,當年的選舉制度設計是希望可以令更多市民參與,當選的選委會成員具有廣泛代表性,透過不同的界別,甚至跳出界別和市民溝通,這也是之前民主派參與特首選舉的初衷。他批評今時今日的選舉是「開倒車」。
責任編輯: 李松兒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