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的生活小習慣:扶門(圖)
你習慣扶門嗎?請記得把它教給孩子。(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戴女士剛去美國的時候,覺得那裡的人好像都特別紳士。有一段時間,她特別享受一種「待遇」:還沒走到門前,就有人面帶微笑幫她開門。她當時心想,這或許是西方人講究「女士優先」的緣故吧,於是就滿足地逕直穿了過去。
慢慢地她發現,規矩並非如此,而是「後來者優先」。凡是公共場合有門的地方,總會看到這樣的情形:走在前面的人,推開門後都要回頭看看後面有沒有人進門。他會扶著門讓後面的人進去,而後面的人進去後,也總要向扶門的人說聲「謝謝」,並接著扶。戴女士去孩子學校時特別留意,她給後面的小學生扶門,發現沒一個不說「謝謝」的。無論在學校還是商店門口,很少有人進去後一甩門揚長而去的。
這使戴女士想起郎咸平幾年前說過的一件事。他總想不通為什麼他的一個學弟要比他混得好。他的言語中帶有酸味兒。有次這位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的學弟去香港演講,郎「盯」上了他。一群人出去吃飯,經過一扇小門。郎說:「像我這種沒有什麼悟性的人,傻裡呱唧地一腳跨出門就走出去了。」而他的學弟則本能地向後退一步,讓別的人都過去之後他才過去。郎這回才悟出學弟比他「混」得好的道理了。
在我們看來是蠅頭小事,別人則看成大事。你不扶門,民間第一個反應就覺得奇怪,然後判斷你缺乏基本的禮貌和教養,更談不上舉止優雅了。
戴女士在美國的十多年間,幾乎毫無例外的美國人都扶著門讓她走過去,她又不得不扶著門讓後面一個人走過去,這個簡單的扶門動作她學了好久,因為自己從小到大從來不學扶門。
當戴女士給企業高層上課提及這個話題時,有位學員跟大家分享了個人的親身經歷。一天上班,他湧入了電梯。這時,遠處有個糟老頭模樣的人朝著電梯方向跑得氣喘噓噓。這時,電梯內的人分別按下了樓層按鈕。不知怎的,他的目光注視到那老者身上並動了惻隱之心。那會兒他用手扶著電梯門,等著老頭兒過來。進了電梯裡,老頭兒問了他做什麼,叫什麼,隨後他就隨著人流進了辦公室。一刻鐘後,電話鈴響了,說請他去董事長辦公室。他進去一看,喲,椅子上坐著的不就是那個糟老頭嗎?他意外地被告知今天被提升了。董事長告訴他,他來公司多少次,今天終於遇到了「意中人」。
有個小學生說,在她的生活中,有一位愛她的人,那就是她奶奶。最令她感動的不是奶奶給買好吃的東西、買好看的衣服或者做一頓豐盛的菜飯,而是看起來一個毫不起眼的動作——扶門。慢慢地,這孩子也開始學會為奶奶扶門了。有時候孩子對愛的詮釋往往很簡單。我們的學校教育把學生培養成有知識的人,但不一定有文化、有教養,這讓我們受過多年素質教育的精英,在國際商務場合常常顯得不適應,而知識、文化、修養三者之間並不能劃等號。
如果我們的老總能像那位董事長那樣及時獎勵員工,那麼這家公司的其他員工就會積極效仿;如果老總能利用許可權形成內部制度,你的員工到了社會上也會自覺傳遞愛;如果老總還能自己給女士、下屬(或自家太太)扶門,這更會讓人民群眾肅然起敬,他們內心定會萌生小女孩對奶奶的感激和尊敬。如果在一個企業裡你看到上下互相扶門,這裡就君子多、淑女多,門風正,人際關係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