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留下了許多至理名言,如「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等。(繪圖:志清/看中國)
古人守信講義。關於信義,古人留下了許多至理名言,如「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有所許諾,纖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等等。古籍中有關堅守信義的故事數不勝數,像娶盲妻的劉庭式,不只獲得眾人讚賞,蘇軾還因他在喪妻之後不肯再娶,而成功預言了劉庭式是能得修成正果之人。
清朝蜀中(今四川中部)有一豪門大族的公子,在十六歲時聘某氏為妻。未及娶親,未婚妻就因病突然雙目失明。女方家便給男方家寫了一封信:「小女福薄,現身有殘疾,無法侍奉貴公子,請撕毀婚約,任君別娶。」當時,如果男方家毀掉婚約,對女子的名聲很不好,這個女孩子就未必能嫁得出去了。
公子的父母就詢問兒子的意見,公子說:「小姐並非生下來就是盲人,是在受聘後才致盲,這是天意。況且已經被聘為兒子的新婦,兒子不忍心棄之不顧。」父母深以為然。
隨後,男方家將公子之意告訴了女方父母,女方父母為之感動,遂為其另外選了三名絕色女子作為妾室陪嫁過去,三人的嫁妝也都非常豐厚。
在一個吉日,男方同時迎娶四人,眾人都很羨慕,而陪嫁的三人感念主家的恩德,每日侍奉新夫人都十分恭敬謹慎。公子亦待夫人溫柔體貼。
過了一年多,夫人和三個妾室先後懷孕。等到生產,不僅都是男孩,而且都是雙胞胎,於是,一年中公子得了八個兒子。古往今來,這無疑是件稀罕事。世人在慨歎之餘,都說是公子不忍拋棄盲妻,積累了很多德行,所以才獲得如此善報。
據說公子的先祖也多有善行,誠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類似的故事在宋代也有。與宋代大文豪蘇軾處於同期的劉庭式,是章丘名賢,以高風亮節卓異之行而聞名。在蘇軾任密州(治所在今山東諸城)知州時,劉庭式以殿中丞任密州通判。
蘇軾曾在給弟弟蘇轍的信中提到劉庭式,說他是一位懂得禮儀之人。在沒有考中進士之前,曾「議娶鄉人之女」。不過,雖然有了婚約,但尚未送聘禮訂親。按照古制,沒有納聘,還算不上訂婚。
後來,劉庭式考中了進士,而那個女子因病而雙目失明了。由於女子家本就是貧窮農戶,這下雪上加霜,更加不敢向劉庭式提及婚約之事。有人勸劉庭式娶盲女的妹妹為妻,劉庭式聽後笑答:「吾心已許之矣。雖盲,豈可負吾初心哉?」最終,他娶了盲女為妻。
婚後,劉庭式把盲女接到了任所,兩人十分恩愛。過了幾年,盲女在密州去世,劉庭式十分悲傷,哀痛之情經年不減,一直不肯再娶。
一天,蘇軾問他:「哀生於愛,愛生於色。今君愛何從生、哀何從出乎?」大意是愛源於美貌,有愛才會在對方死後哀傷。在很多人眼中,你娶了盲女,與她相攜一生,是一種義。那麼你對她的愛是因何而生?你的哀傷又是從何而來?
劉庭式回答道:「吾知喪吾妻而已。吾若緣色而生愛,緣愛而生哀,色衰愛弛,吾哀亦忘,則凡揚袂倚市,目挑而心招者,皆可以為妻也耶?」
大意是我只知道死去的是我的妻子,不管她是否能看見。如果一個人能因色而生愛,因愛而生哀,容顏老去就不愛了,哀傷亦淡忘,那麼那些在街頭穿得漂亮,賣弄風流、讓人心動的女子難道都可以娶回家為妻嗎?
蘇軾聽了劉庭式這番話後,深為讚歎,說道:「子功名富貴人也。」
蘇軾其後還對其他人說,劉庭式的品行和西晉時的羊祜差不多,他就算不能大富大貴,也會得道而成正果。當時人們還覺得有些言過其實,但事實證明蘇軾的神奇預言是正確的。
在蘇軾說了這番話的八年後,有人從廬山來,告訴蘇軾,說劉庭式在廬山監太平觀,絕粒不食,面目奕奕有紫光,他上山下山,往返六十里而步履如飛。後劉庭式以高壽終,亦或是成仙得道吧。這難道不也是福報嗎?
參考資料:《洞靈小志》、《宋史》、《東坡全集》
責任編輯: 袱唯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