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對寧漢兩個政府持截然相反的態度。圖為閻錫山與孫文的合影,1912年攝。(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按:「武漢商人的資本,以及豐裕之人的產業,都一概被沒收,已經完全實行共產」,「漢口方面將孔子塑像抬上遊街,橫加侮辱,顯然是毀滅中國文化。我即不與漢口往來,只與南京合作。」
閻錫山對蔣介石南京政府極表贊同,而對當時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政府則極為鄙夷,他認為,「武漢不倒,南京必失敗,時期愈延長,愈危險,武漢倒後,中國之軍閥,必不足以為國民黨之敵手也,應排除一切,專對武漢。」
閻錫山所以對寧漢兩個政府持這樣截然相反的態度,這從他對武漢政府派來的代表孔庚於6月17日抵達太原後的談話中,可以清楚地說明其原因,閻錫山對孔庚說:
「南京是國民黨的政府,蔣總司令是總理的信徒,是革命的。武漢是共產黨的政府。山西人已害怕,已決定約蔣總司令動員北伐,拒受漢口政府之命令」。
「武漢有一個鮑羅廷,是第三國際派來的,武漢政府完全為他所把持,一切事情非得他的許可,不能有所作為。武漢商人的資本,以及豐裕之人的產業,都一概被沒收,已經完全實行共產。」「漢口方面將孔子塑像抬上遊街,橫加侮辱,顯然是毀滅中國文化。我即不與漢口往來,只與南京合作。」
這也是閻錫山何以不接受武漢政府於3月11日任他為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一職的原因。而在此期間,由於奉軍在津浦一線作戰失利後,準備向南京政府妥協,其中奉方只提出兩個條件,即「一、廢除共黨。二、與俄脫離關係,如寧方能行二條件,津浦戰事立即停止。」
在閻錫山看來,既然南京政府是堅決的,蔣介石是「革命」的,而奉方又把廢除共黨作為了與寧方合作的條件,那麼,與蔣介石合作既可遂其志,又不會招致奉方的報復,於是,他不久便通令全省易幟,並毅然就任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並與蔣介石攜手合作。
從閻錫山這種選擇上,可以清楚,他的易幟和後來討奉北伐的目的之一,是想要通過經蔣介石領導的北伐,消滅、撲滅共產黨工農群眾運動,以及北洋軍閥等地方勢力。「4・12」清黨後,閻錫山曾多次向蔣介石提議「聯奉討共」,並勸促奉方與南京政府合作,「組織討共大同盟」。
中共在山西的第一個組織——太原支部,是高君宇受北京區執行委員會委員長李大釗委派,於1924年5月成立的。由張叔平、傅懋恭、紀廷梓組成支部幹事會,張叔平任書記。閻錫山對於黨派活動雖然一直限制較嚴,「4・12」清黨後,閻錫山也在山西「清黨」。
在「清黨」中,閻錫山提出了「清其法」重於「清其人」的做法。他說:「惟自本黨容共以來,共產黨之革命方法,公然侵入本黨者不少。喊叫的口號,實施的行為,多陷於共產化。劃分階級,挑撥爭鬥,誠認為招兵良法。本黨黨員不知不覺中,亦仿效之。此實本黨之大危險。亦民族殘殺之弊端。今日清黨,實為本黨之緊要工作。」
對於馬克思「按需分配」的理論,閻錫山也大加否定。他認為「就事實言,勞動者對其所生之產,無享有權,只能享受,勞動與享有分離,『分配既不公道』,即『不合乎人情』。生產的勞動為痛苦的,若成為強迫之被動的勞動,人必怠於勞動,則不『適於生產』,其弊一」;「人之智,愚、巧、拙各不相同,乃使其獲得同等的享受,不足以激勵勞動創造,其弊二」;「親人之父母,不若親己父母,愛人之兒女,不若愛己之兒女,終老長幼之責,不能付之直系親屬,而付之政治,有老困於終,幼困於長之慮,其弊三」。因此,閻錫山認為「按需分配」不合乎「公道」,不合乎「人情」。
責任編輯: 辰君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