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台積電為代表的臺灣廠商佔據了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命門」。(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1年2月12日訊】(看中國記者文龍綜合報導)歐洲、美國、日本的汽車企業紛紛因晶元供應緊張而被迫減產,以台積電為代表的臺灣廠商佔據了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命門」,而高通候任CEO直言,制裁華為有助緩解全球晶元缺貨。
近期,多國汽車企業陷入「晶元荒」,晶元短缺甚至影響了多家企業的產能,使它們不得不紛紛減產。除了汽車企業之外,遊戲機等電子產品生產商也在爭搶有限的晶元資源。
在2020年,美國老牌晶元廠商英特爾以及高通紛紛將更多的晶元代工訂單交給了台積電。這也意味著,曾經長期獨佔產業鰲頭的英特爾,如今也淡出了晶圓代工這一環節,將更多的注意力轉向了晶元設計等上游和下游環節。
當地時間2月11日,包括英特爾、高通、美光和AMD等在內的一批美國晶元製造企業致信總統拜登,要求政府提供資金、資助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對此,白宮回應稱,拜登政府將著手解決晶元短缺問題。
白宮新聞秘書莎琪(Jen Psaki)表示,總統拜登將在未來幾週內簽署一項行政命令,對關鍵產品的供應鏈進行全面評估。而此評估的重點是確定可以立即採取的行動,包括改善在美國生產這些產品的情況,以及與盟友合作制定共同的對策,以應對正在損害美國工人的弱點和瓶頸。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TrendForce集邦諮詢近期的數據,2021年全球晶圓代工市場的64%份額都會落在臺灣,其中大部分都被台積電佔據。換言之,台積電這一家企業就佔據了全球過半的晶圓代工市場。
臺灣在半導體產業鏈關鍵環節佔據近乎壟斷的地位,源於台積電在上世紀80年代末開創的晶圓代工模式。當時,成立不久的台積電需要避免與英特爾等行業領軍企業正面競爭,於是另闢蹊徑,尋求為英特爾代工。短短几年後,代工就成為了半導體行業的重要分工模式。
即上游的晶元設計企業為各行各業的不同需求打造性能各異的晶元,然後將設計圖交給台積電進行代工。台積電等企業則利用規模優勢,不斷降低成本、提升工藝水平。這種分工模式降低了設計企業以及代工企業的門檻和研發風險,讓不同環節的企業都能專注於自己最擅長的領域。而台積電等臺灣企業,正是抓住了產業鏈轉型的時機,迅速搶佔了市場份額。
據《彭博》報導,歐盟也考慮在歐洲設先進晶圓廠,以避免在關鍵技術仰賴美國和亞洲;法國財政部官員2月12日記者會上表示,台積電及三星電子可能會參與歐盟計畫,但目前並未做出任何決定。
針對報導,台積電發言人表示,「當談到晶圓廠地點的選擇時,我們需要考慮許多因素,包括客戶的需求,台積電並未排除任何可能,但目前沒有任何確切的計畫」。
歐盟設先進晶圓廠計畫正值全球半導體缺貨之際,歐洲大型汽車集團如大眾汽車被迫減產數以萬計的汽車,戴姆勒表示,已儘可能降低產業供應瓶頸的影響至最小。儘管晶元短缺可能是一時,但該議題凸現歐洲在關鍵晶元技術上委外給海外業者生產的依賴。
歐洲18國去年底共同簽署聲明,宣示將在未來2至3年投入1450億歐元至半導體產業,共同合作促進歐洲技術及先進位造能力。
華為遭到美國制裁後,晶元取得受到限制,在去年9月15日的截止日前大囤貨,被業界認為是當前晶元缺貨的原因之一。不過,今年6月將接任高通(Qualcomm)執行長阿蒙(Cristiano Amon)表示,對華為的制裁仍對解決晶元缺貨問題有所幫助。
阿蒙近日在一次網路直播中向高盛(Goldman Sachs)分析師霍爾(Rod Hall)表示,華為及旗下子公司、晶元設計商「海思半導體」受到制裁,導致設計的晶元無法被製造出來,這將釋放台積電的產能,對晶元缺貨的問題有所緩解。華為曾經是台積電第2大客戶,台積電營收14%的來自華為訂單。
阿蒙認為,對電腦、網路設備、汽車等產業的晶元需求急劇反彈的趨勢,將在今年下半年開始減少。
高通亦被限制供貨華為,阿蒙認為,美中的貿易戰需要花上相當的時間才能解決,而半導體的部分又可能會是最曠日持久的部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辛荷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