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專屬的「商務教練」?(組圖)
如何找到專屬的「商務教練」?(圖片來源:Adobestock)
向「三十分鐘兩千日圓」的教練尋求建議
在校園內,我遇見的大學生或認識的矽谷創業家,最令我驚訝的是,不少人都有自己的商務教練。提到教練,就容易讓人聯想到運動指導者的形象。但這裡說的教練,更像是討論工作煩惱,負責引導對方提起拚勁,或是透過談話幫忙整理複雜脈絡的人,也有跟隨經營者而成名的商務教練。
我好像曾聽過商務教練的頭銜,而且對他們有先入為主的想法,認為他們是由企業CEO或高層主管專門僱用的人,會在擺著皮革沙發的特別房間內進行重大討論。
在史丹佛大學,某個夢想創業的女學生,就已經找好了商務教練。
「都還沒開始賺錢,你也太奢侈了吧!」我開玩笑地說,結果她露出一臉「你還真落伍」的表情。
她的商務教練是原本認識的人,也沒有專業證照,靠副業賺點取額外收入。他們使用通訊軟體Skype,每週通話三十分鐘,價格換算成日幣約二千日圓。聽起來不貴。
她也向我介紹了那名教練,只要利用空堂時間到校園中的咖啡店,手邊擺著咖啡,打開筆記型電腦、連上網路就能立即得到指導。
連上Skype後,教練出現在螢幕上,看到他的背後有書架,我想他應該是在自己的房間吧!簡單做完自我介紹後,教練開始指導。
我主要提了兩件事,首先是對當時大學生活的一些煩惱。我簡單地告訴他,史丹佛大學裡充滿魅力的課程太多了,我不知道該選修哪堂課?
第二個煩惱可能更像是在抱怨。不知道為什麼,日本沒有像矽谷這樣的地方?我提到史丹佛大學這樣的學術場所,和能夠驚豔世界的科技產業處在同一地區,矽谷聚集了許多優秀的學生和創業家,這真是太令人羨慕了。
教練透過Skype安靜地聽我敘述,澈底扮演聆聽者的角色,雖然不是前文提到即興表演情境的特別課程,但他什麼都回答「好!」給予肯定並接受我的意見,我也感到非常愉快而不斷闡述著。
在指導時間剩下十分鐘,咖啡也喝到剩下半杯時,教練對我說:「你的煩惱可以分成兩種。」
據他所言,多數人的煩惱都只有兩種:「白宮煩惱」和「咖啡廳煩惱」。
前者提到的「白宮」,是指美國總統起居兼辦公的地方。
像是「想要消弭戰爭」、「想要縮小貧富差距」,這種應該由總統與專業人士、幕僚一起在白宮想辦法的世界級課題,就是「白宮煩惱」。理所當然,這種問題要由一個人馬上解決很困難,說得更誇張點,這種類型的煩惱簡直是人類永遠的課題。
另一方面,「咖啡廳煩惱」指的是,和朋友、主管或家人,在咖啡廳喝杯咖啡相互討論,就有可能解決的問題。我認為,這是個非常有趣的譬喻。
本次指導,我向他提出的兩個煩惱中,「為什麼日本沒有像矽谷這種聚集了科技產業和創業家的地區」就是「白宮煩惱」。他說:「這等你成為日本首相時再來思考吧!」
至於另一個煩惱,不知道該選擇什麼課程才好?他告訴我,至少找兩個和自己完全不同類型的同學,和他們各自去喝咖啡,「讓他們兩位幫你決定!」咖啡廳煩惱,在咖啡廳就能解決。
雖然這聽起來,好像是沒有什麼用處的建議,但我火速找了兩個興趣、嗜好都不同的同學和他們喝咖啡,認真思考自己應該選擇的課程。
後來,我沒再和教練對話,也因為變得更加忙碌,所以沒有繼續接受指導。
但區別「白宮煩惱」和「咖啡廳煩惱」的思考方式,到現在還是對我很有幫助。
透過「商務教練」讓我學到了討論的重要性,不是隨便找個人聊聊。
每個人都有過找朋友或家人訴說煩惱的時候吧!儘管訴說的過程讓自己消除了不少壓力,但多數時候,話匣子一開就說個沒完沒了,最後到底說了什麼、又得出什麼結論常常連自己都搞不清楚。付出金錢,將朋友或認識的人變成「商務教練」,就能產生和過去不一樣的對話。
向朋友取得「三十分鐘的教練時間」
和商務教練不同的是,日本某些公司會採用「導師制度」(mentoring)。像是食品大廠Nichirei Corporation從2000年代開始,就採取由前輩擔任新人「導師」的制度。
不過,我也聽過「何必刻意找導師」的批評。從年長的上班族角度來看,可能覺得就算不設置導師制度,「在我那個年代,大家都會接受前輩或上司的教導」。
但如同前文提到的,在公司組織和人脈建立方式驟變的時代,更需要依靠導師的新方式來尋找關鍵人脈。
根據Nichirei Corporation的統計,新人在進入公司後,三年內離職的離職率超過五%,但在導入這個制度後,離職率就下降了。
現代的工作方式相當多元,每個人待在企業內的目標也都不一樣,所以商務教練或導師的存在,更是必要。
特別是隨著終身僱用制的公司逐漸凋零,要在職場上和人建立深厚的關係也變得越來越困難。此外,對內向人來說,因為不太參加聚餐或公司活動,在職場上沒有可以談論想法的對象。
雖然我沒什麼朋友,但對於重要的朋友,我會儘可能慎重地和對方來往。
不過,當人越是親近,就可能誤會「很瞭解對方」,反而造成閒話家常的狀態。
這時,如果拿出勇氣,拜託對方「當自己的商務教練」,就能和他進行與過去不同的對話。
如果每週都這麼做,不僅浪費錢也浪費時間,但偶爾從關鍵人脈中找個對象、繳個學費或請他吃頓飯,請他花三十分鐘「聆聽你的煩惱」,我想也是不錯。
(圖片來源:采實文化)
本文整理、節錄自竹下隆一郎《不善社交的內向人,怎麼打造好人脈?》一書,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由采實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