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議長訪臺 重返哈維爾反共路線里程碑(圖)
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圖片來源:公用領域 捷克參議院網站)
【看中國2020年8月27日訊】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MilošVystrčil)排除困難,8月底將率領約90人代表團訪問臺灣。貴為捷克第二號政治領袖,維特齊此行來臺不僅是層級最高、陣容空前的官方訪問,更有繼承前總統哈維爾政治遺產之積極意義。
維特齊8月6日表示,訪問團預定8月29日自布拉格直飛臺北,9月5日返回捷克,成員包括科研專家、國會議員以及企業代表,商討議題包括公衛防疫、人工智慧、航太科技等合作,並將在政治領域分享民主、自由、主權以及人權等價值,除了會見蔡英文總統,也可能受邀在立法院演說。
訪臺層級與陣容空前
維特齊訪臺此行相當不易,當考慮接棒前議長柯佳洛(Jaroslav Kubera)實現訪臺遺願開始,即受到來自親共總統澤曼(MilošZeman)以及中共當局等多方反對與施壓。
柯佳洛原訂今年2月訪臺,卻在1月20日猝逝,震驚國際政壇,其遺孀柯薇拉(Věra Kuberová)4月底公開指出,柯佳洛過世前數日接獲中共駐捷克大使館的威脅信函、邀請辟室秘談,顯然承受沈重壓力。柯薇拉也將參與訪問團,陪同維特齊訪臺。
根據捷克媒體報導,柯佳洛去年年底宣布計畫今年2月訪問臺灣,然而在1月中旬,中共駐捷克大使館致函捷克總統澤曼辦公室,威脅柯佳洛如果執意訪臺,中共會讓他吃苦頭,也勢必危及在中國的捷克企業,例如捷信金融集團(Home Credit)、汽車大廠Škoda、以及佩卓夫鋼琴(Petrof)。信中並且威脅訪問團成員爾後別想再訪問中國,相關單位「將不會受到中國人民歡迎」。
中共的威脅信函曝光之後,捷克政界多表憤怒,甚至要求驅逐中共大使張建敏。捷克政府於3月11日召開例行高層會議後發表聯合聲明,譴責中共大使館的威脅信函,強調捷克有權獨立決定外交政策。這次會議出席者包括捷克總統、參議院議長、眾議院議長、總理、外交部長、國防部長以及內政部長。
對此,連一向跟隨總統屈從北京的捷克總理巴比斯(Andrej Babiš)也對威脅信內容表示「絕對不能接受,我們必須拒絕」。維特齊則主張北京應重新委任大使,他並向總統澤曼連發三封信要求解釋所知內情,但未收到任何回覆。
監於武漢肺炎在歐洲大流行,維特齊曾於3月宣布暫緩臺灣之行。4月底維特齊接受《捷克公共電視臺》(Českátelevize)專訪強調,若能訪問臺灣,主要是展現捷克的國格以及對民主自由的重視,期待能為世界留下「捷克也希望幫助世人贏得自由」之印象。
隨後,捷克參議院於5月20日以50比1之壓倒性票數,通過外交國防與安全委員會主席費雪(Pavel Fischer)提案,支持維特齊率團訪臺。維特齊6月9日宣布8月底訪問臺灣,表示臺灣是捷克在亞洲第三大投資夥伴,很高興能與「真正的夥伴」強化合作,維特齊並且強調必須反制中共干涉捷克事務,以及堅守捷克為民主自由奮鬥的革命傳統。
維特齊:臺灣是事實獨立的自由國家
當時維特齊接受捷克主流媒體《DNES》專訪強調「臺灣是事實獨立的自由國家」,表示有責任完成前議長柯加洛訪臺心願,由於中共不斷施壓,反而自覺必須率團訪臺。維特齊並且提及訪問團報名人數迅速超過專機預定名額,可見捷克各界與臺灣積極合作之趨勢明確。
在決定訪臺過程中,維特齊受到中共與捷克多方壓力,中共駐捷克大使館不僅抗議他感謝臺灣捐贈口罩,並曾警告不要祝賀臺灣總統就職;親共總統澤曼以及總理巴比斯示意阻撓;外交部長派提賽克(TomášPetříček)也曾於3月對媒體表示捷克不承認臺灣獨立,政治上沒有共同利益,捷克政治人物應遵守一個中國政策,反對維特齊率團訪臺。派提賽克繼而於4月底改口表示,訪臺的影響「大家都很清楚」,不建議但也不阻止維特齊訪臺。
在繼任參議院議長之後,維特齊多次呼籲捷克莫忘民主前輩曾為脫離共產暴政舍命奮鬥,應該捍衛前總統哈維爾(Václav Havel)為捷克所留下的反共、民主、自由、法治等價值。
捷克作家哈維爾是率領捷克反共、邁向民主化的時代領袖,其大量文學作品觸及政治議題,特別是探討獨裁專制下說真話的可能性,曾因多次挑戰共產政權鋃鐺入獄,在1989年底捷克和平轉向民主化的「天鵝絨革命」浪潮中,根據多黨選舉贏得捷克斯洛伐克首位民選總統。
1992年捷克共和國成立、捷克斯洛伐克解體,次年哈維爾當選捷克共和國首任總統,連任至2003年,後於2011年逝世。在哈維爾主政期間,捷克曾是歐洲最挺臺灣的國家,豈料曾為哈維爾部屬的現任總統澤曼上臺之後逐漸傾共,為中國市場利益以及迎合北京等因素,與臺灣刻意疏遠。
如今,依據捷克《憲法》規定位階僅次於總統的參議院議長維特齊,在現任總統澤曼的反對,以及參議員高票支持之下,高舉哈維爾精神,繼承前任議長柯佳洛遺願訪問臺灣,不僅對臺灣深具意義,對捷克發展而言,也將是重返哈維爾反共路線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為《上報》獨家授權《看中國》,請勿任意轉載、抄襲。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