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從羅霈穎看《一個人的老後》無論結不結婚 最後都將「一個人」(組圖)

 2020-08-05 23:5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從羅霈穎看《一個人的老後》無論結不結婚 最後都將「一個人」
從羅霈穎看《一個人的老後》無論結不結婚 最後都將「一個人」。(圖片來源:Adobe Stock)

2018年,曾風靡中港臺的前香港藝人藍潔瑛,被發現倒斃在香港赤柱寓所,終年55歲。近日,台灣資深藝人羅霈穎(羅璧玲),因友人多日聯繫不上她,直到(3日)上門查看,才發現她猝逝家中,享年59歲。這兩位貌美如花的藝人,都是「一個人」獨居。

隨著目前社會型態的轉變,越來越多人是「一個人」獨居,「一個人」的離開,關於「孤獨死」,相較於一般人的排斥,《一個人的老後》的作者上野千鶴子有著不同的看法……獨自在家臨終≠孤獨死!

「結婚也好,不結婚也罷,無論是誰,最後都將是一個人。」

你曾想過,該用什麼方式迎向你人生的最後路程?

2018年,曾風靡中港臺的前香港藝人藍潔瑛,被發現倒斃在香港赤柱寓所,終年55歲。
2018年,曾風靡中港臺的前香港藝人藍潔瑛,被發現倒斃在香港赤柱寓所,終年55歲。

台灣資深藝人羅霈穎(羅璧玲),因友人多日聯繫不上她,直到(3日)上門查看,才發現她猝逝家中,享年59歲。
台灣資深藝人羅霈穎(羅璧玲),因友人多日聯繫不上她,直到(3日)上門查看,才發現她猝逝家中,享年59歲。(圖片來源:自由時報/陳奕全攝)

「一個人的老後」作者上野千鶴子看著一個接著一個離世的親友們,開始有了「原來,死亡沒有那麼地遙遠,不過就在身邊而已。」以及「接下來就可能是我了……」的深刻體悟,不禁想著日漸衰老的自己,該如何規劃,才能安詳地迎接死亡的來臨呢?

這本書是給希望臨終前能有完善規劃的人,更是給為人子女想要讓家人走得安穩的人。

獨居老人在家一個人臨終,是理所當然。或許有人會在路邊猝死,但身體虛弱而無法外出的人自然是在家離世。孤獨死,應該是指那些之前就孤獨活著的人;若非如此,就不是孤獨死。因此我稱之為「在家一個人臨終」。

越來越多人是「一個人」
 
為何現在必須思考「在家孤獨死」的問題?
 
原因很簡單。
 
首先,未來獨居的人只會持續增加。再者,未來將越來越多人成為「臨終難民」。意指無法在醫院或安養院臨終。在這種情況下,似乎無法避免在家一個人死去。也就是說,這不是期望而是必須面對的現實。

一個人臨終非「孤獨死」

有人光是聽見「在家一個人臨終」(上野千鶴子),就會出現:「呸呸呸,烏鴉嘴」的反應,也有人會想以「一個人的最後」取代「一個人的臨終」。大家總是以「孤獨死」稱呼無人照護而在家一個人臨終的情況。

儘管獨居老人被視為必須撲滅的疫病,但獨居老人只是沒有與家人同住在一個屋簷下,並不是沒有家人、朋友。難道與家人同住真的這麼好嗎?事實上有人與家人同住仍處於孤立的狀態,同時有人與配偶同住卻身陷「相敬如『冰』」的地獄。我長年觀察獨居老人,因此我認為,若有家人的獨居老人封閉在只有家人的環境裡而不與外界交流,是一件危險的事。相反的,沒有家人的獨居老人會基於不安、萬一,而刻意創造與其他人的連結。

此外,我覺得分散各地的家人、親戚在獨居老人臨終前一刻才齊聚一堂,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大家差不多可以放棄這種「見最後一面的堅持」了。以往家人、親戚可以齊聚一堂,是因為大家都居住在同一地區;若分散各地,實在有些勉強。平時很少見面的親戚之所以想要見當事人最後一面,是希望能好好告別;若當事人已陷入昏迷,一切都已太遲了。與其如此,不如提前造訪以確實做好告別、感謝。超高齡社會的死亡,是很緩慢的。

當人們隨著年齡的增長,意識到生命步入倒數計時的時刻,很難說不害怕。但比起害怕死亡,相信更加令人擔心的會是臨終前「生不如死」的情況:

被移送到醫院做沒有意義的延命醫療!

年邁後被送到陌生且品質不好的照護機構!

即將邁向死亡之路,也沒有可以值得信賴的送終者!

為了避免在最後這個緊要關頭,身邊的人無法提供合適的方案,自己也慌了手腳,走得不安心,倒不如事先做好臨終規畫,有尊嚴地離開人世,也留給世人一個想念。

文中,上野千鶴子在分析了老後居家照護醫療以及多位臨終者的實際案例後,主張即使沒有親友、或是失智症者,都能選擇在家一個人臨終,尊嚴並優雅的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

高齡者的死亡是緩慢而且可以預期的,因此,不論生病與否,一切都應該順其自然,不多此一舉使醫療介入。
高齡者的死亡是緩慢而且可以預期的,因此,不論生病與否,一切都應該順其自然,不多此一舉使醫療介入。(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高齡者的死亡是緩慢而且可以預期的。當預感到自己身體機能大不如前,距離死亡的時間大約還有數個月的時間。即使是末期病人,當步入臨終這一個階段也不會覺得痛苦。因此,不論生病與否,一切都應該順其自然,不多此一舉使醫療介入。

既然可以預測,不妨事前好好告別。如此一來,即使收到訃告也已做好了準備、完成了告別,不留下遺憾。

家人亦然。與其事到臨頭手忙腳亂,不如定期探望。在過程中了解當事人的衰弱狀態,也能預測當事人死期將近。若之前有好好地撫摸當事人的臉頰、雙手並確實地告別、感謝:「謝謝」、「能成為你的孩子,我很幸福」、「這或許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了」,就能擺脫「見最後一面的堅持」。

越親近,越容易有這樣的堅持——我幾乎每天都去探望,卻沒有見到他的最後一面。

我的朋友之前與母親同住,後來他的母親住院並在他外出時離世,他因此不斷責怪自己。

畢竟每個人都有可能必須外出,當事人也有可能在睡夢中離世。若不願意面對此情況,就得一天24小時都待在當事人身邊。不是只有親眼看見當事人斷氣才是送終,之前的一切陪伴都是送終的過程。照護者會說:「即使他在我外出時離世,我也做好了心理準備。」

若說「一個人的老後」是在幫你的獨居老後做心理建設,那麼「一個人的臨終」將是最實用的臨終規劃書,幫助你一個人可以住得安心,活得開心,走得安心。

每個人都應該看的一本書──安心地走完人生最後的一哩路。

本文節錄:時報出版【《一個人的臨終:人生到了最後,都是一個人。做好準備,有尊嚴、安詳地走完最後一段路》】一書

責任編輯: 一帆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