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異象」正在警示當今的中國人(圖)


古代讖緯中太陽常用來比喻人君。(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在中國古代,日月受到了特別的重視。《春秋緯﹒潛潭巴》曰:「日者,天子之象。」而古代讖緯中太陽常用來比喻人君。因此,太陽的變異,如出現日蝕、日輝、日暈等現象,通常被認為與君主以及與其相關的近臣有關。由於日與人君相對應,而人君是政治的最高決定者,所以讖緯認為,凡政治黑暗都會引發日蝕等現象。這些現象是由君主失道、政治衰敗、社會動亂、民不聊生等引起的。所以世道越亂,日蝕就越多。

史書上記載了一些發生的日蝕,並闡述了原因,現舉例說明如下。

《漢書﹒五行志七之下》記載:「魯隱公三年,『而月已巳,日有食之。』《谷樑傳》曰:『言曰不言朔,食朔。』《公羊傳》曰:『食二日。』」對於這一次日蝕,董仲舒認為是衛國、魯國和宋國發生弒君的先兆。後來,事情的發展果然如此。

《後漢書﹒五行志六》記載:「(漢光武帝)二十九年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在東壁五度。」據說,漢光武帝在開國後,將皇子一一分封為王。這些諸侯王到各自的封地後,都召集了不少文士,一起做文章,清談議論時事。

光武帝二十八年,有人上書,稱諸王召集的文士真偽不分,會給諸王出壞主意,影響到皇室的安全。於是,漢光武帝便下令抓捕各地文士,並嚴刑拷打,造成許多冤假錯案。所以次年的日蝕就出現在東壁五度,東壁星就是與文章相對應的,以此向光武帝發出警告。光武帝還算是個明君,很快就糾正了自己的錯誤。

《像緯》記載了宋仁宗時的一次日蝕:「六年,六月壬子朔未初刻,食四分入雲不見。」對此,司馬光認為是由於當時的社會矛盾激化所致,稱「天戒至深」「禍浸深」。

李淳風的《乙巳占》說:「日月兩體相掩映,從一邊起漸侵,或多或少,此為蝕也⋯⋯日被月蝕,陰侵陽,下凌上,咎在君王。」日蝕是一種下屬侵凌君王的現象,但是咎起於君王。《乙巳占》也說:「若人君有瑕,必露其匿,以告示焉」,就說當政人君道德上有瑕疵,日蝕是以顯露其陰暗失修之處,用以告示人君。

在當今的中國,特別是近幾年,我們時常會在媒體上發現關於日蝕、日輝、日暈、四日同輝等現象的報導。如果依據古人的說法,這些異象與當今中國的當權者一定有著某種聯繫。

今年6月21日,日環蝕經過中國南方大部分省份,最大食份處在中印邊界。近日發生了幾回兩國軍人的打鬥衝突。再對應今年中共病毒對全世界的毒害,以及它近百年來對人權的踐踏來看,這日環蝕異象是否是上天對當權者的一種警示呢?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