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條經典古訓 讓人生過得更自在(圖)


水無常形,順勢而為,為而不爭,方達所願。(圖片來源:Adobe stock)

1、《道德經》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水無常形,順勢而為,為而不爭,方達所願。

「不爭」不是不求上進,而是尊重自然規律,不破壞均衡,不因小失大、迷失自我。就像流水一樣,水慢慢地流淌,它不去爭先後,而是在一點一點地積攢自己的力量。細水長流,以待迸發。

經驗要靠經歷才能獲得豐厚的積累。智慧不是一蹴而就,通過思考感悟後,循序漸進,擁有發現細微的慧眼,待到力量充足,一擊而破。

2、《論語》小人無錯 君子常過

意思是,小人永遠覺得自己沒有錯,錯的是別人,君子常常反省自己的過錯。

事實上,越是層次高的人越是內求,越是層次低的人越是外求,越是無能的人,越是喜歡挑剔別人的錯。

《四十二章經》中說:「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

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或者人際關係處得不好,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反躬自省,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反省是一個自我解剖的過程,當我們願意面對真實的自己,向內看自己,實時改正自己缺失的地方,我們就擁有了自我超越的勇氣。

3、嗜欲深者天機淺

一個人的慾望過多,就會相應地缺少智慧與靈性。

玩物喪志,貪慾敗身。

生活中貪財、貪權的人,沒有不迷失心智的,而迷失心智,正是禍害生命的開始。

一個人如果不以事業和修養為重,不懂得節制慾望,隨時都會陷入可怕的危機。

沒有自製力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4、《朱子家訓》善欲人知 不是真善

真正的善良,不貪圖回報,不計較得失。否則就成了以善易善,把善行當做一種交易,折損了善的光芒。

禮記》中記載了「不食嗟來之食」的典故: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鬧起了飢荒。有個名叫黔敖的人,為了博得好名聲,就去路上分發食物給災民。黔敖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在「做好事」,故意對著行人大聲叫嚷:「不要錢的食物啊!快來吃吧!」有位災民經過,黔敖一把將人攔住,用一種高高在上的語氣說:「餵,叫你呢!過來吃!」他本以為災民會對他感恩戴德,磕頭拜謝,誰知災民瞪了他一眼,說:「我寧可餓死,也不會吃!」

善良不僅僅是施予,更是尊重。不戳破他人的難堪,不炫耀自己的善行,才是真正的善良。

真正瞭解「為善最樂」的人,心中掛念的並不是名利。抱著一顆功利的心去做善事,內心的計較遠大於收穫的快樂。

為善而不求人知,默默增長的是你的福報和德行。否則,行善反而成了牽絆煩累的事了。

5、今日我處順境 預想他日也有處逆境之時

曾國藩在寫給弟弟的誡語中說:「今日我處順境,預想他日也有處逆境之時;今曰我以盛氣凌人,預想他日人亦以盛氣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孫。常以『恕』字自惕,常留餘地處人,則艱難少矣。」

做人給別人留餘地,就是給自己留後路。沒有人保證一生得意,說不定有一天,拉你一把的,正是你嘲笑的人。

和別人相處,要處處忍耐,不能像飛蛾扑火那樣,使得自己失去了退路。這樣,生活中有什麼快樂可說的呢?

6、少事為福 多心招禍

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

一個人最大的幸福莫過於沒有煩心的事,一個人的災禍沒有比疑神疑鬼更可怕的了。

常言道:與其多心,不如少根筋。

是非的根源往往在於人的多心,多心不利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相處。

只有那些整天奔波勞碌、瑣事纏身的人,才知道無事一身輕是最大的幸福。

只有那些經常心如止水、寧靜安祥的人,才知道猜疑是最大的災禍。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