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啞孝子感動了叛軍,令他們不戰而退。(示意圖/圖片來源:看中國)
清朝時期,山東恩縣有個聾啞孝子吳生。他從小就失去了父親,與母親相依為命。
吳家距離縣城有三四里。由於家境貧窮,聾啞孝子就到城裡為一家當鋪挑水。每次拿到工錢,他就留著孝養母親,從不敢為了自己的口腹之慾,而浪費一文錢。
雖然他又聾又啞,可是天性聰敏,能根據母親的動作和表情,揣測出母親的心意。久而久之,吳母也就習以為常,也能帶著手勢與兒子交流。
每天,孝子必會呀呀地詢問母親想吃什麼,然後到城裡去買。比如,吳母用四個手指比作一個圓圈,他就知道那是大餅;手指撮在一起蓋住手腕,他就知道那是饅頭;如果手指分開成八字,他知道那是水餃;如果手掌伸平,他就知道是魚;如果垂手像提東西,則知道是肉之類的東西。他能領會母親的意思,從未猜錯。
漸漸地,吳母年老了,體弱多病,每次都吃得很少,還經常噎食。孝子見狀,常暗自傷心落淚。偶爾哪天母親吃了很多,他就高興地發出「呀呀呀」的聲音,好像在高興地唱歌,又張開雙手跳舞,模仿演戲人的動作,以博取母親的歡心。
時光飛逝,轉眼孝子已五十歲了。他依然每天侍奉母親,從來沒有改變過孝養的初心。
每到寒冬降臨,孝子必會先用己身為母親暖被窩,然後才侍奉母親安寢,自己則趴在床邊,直至聽到母親的酣息聲,才回到自己的草床上去睡。
每當夏天來臨,孝子就在門口懸掛蘆席簾子,讓母親睡在中堂的竹榻上,自己則解下衣服睡在門口,吸引蚊子叮咬自己,替母親擋住蚊蟲叮咬。
鄉里人有感於他的孝行,都稱他為吳孝子。由於家境貧寒,他終生未娶,始終如一地孝養母親。
梅公子贈銀於孝子 母親誤會命兒罰跪
一天,吳孝子挑著一擔水,準備進入當鋪,結果一不小心誤撞縣太爺的公子。桶裡的水濺到了這位梅公子的華服上。
梅公子當即大怒,厲聲呵責他。這時,當鋪的主管急忙走出來向公子拱手致歉,並說:「公子不要生氣,這是吳家的啞孝子。」
梅公子心中一驚,向他詢問孝子的事蹟。當得知孝子的孝德後,甚為感動,轉怒為喜,並向當鋪借了五貫錢送給孝子。
孝子堅持拒絕,不敢接受。當鋪主管向他豎起無名指時,他明白了公子是憐憫他的老母親,於是跪倒在地,叩首拜謝。按照當時的啞語,拇指代表天,食指代表地,中指代表父,無名指代表母,小指代表妻子。
母親見他帶回來那麼多錢,連忙吃驚地問他這些錢從哪裡來。孝子一面「呀呀」地說著,一面用手比劃著。
母親擔心他因貧窮而誤入歧途去行竊,於是詢問鄉鄰,但誰也不知道金錢的來處。於是,他便讓兒子罰跪。後來還親自前去詢問當鋪主管,才知道金錢原來是梅公子相贈。她從縣城走了半天才回到村裡,見兒子還跪在地上,一動也不敢動。
吳母笑著安慰兒子,兒子也擦乾眼淚,一面笑著,一面舞著,牽著母親的衣服,看著母親的床鋪,想為她做新的,卻又不知從何做起。他孝養母親的真誠,著實令人感佩。
縣令贈匾懸村門 「捻軍」感動而撤退
恩縣縣令梅公知道了孝子的德行,十分感動,贈給他一塊匾,以嘉獎他的孝德,孝子不敢接受。鄉鄰們就將匾懸掛在圍繞村落的土圩門上,作為全村人的榮耀。
後來,反清大軍「捻軍」造反,流竄鄉里,到了此地,見到了這塊匾,立即雙手合掌加額以示敬意,說:「這是孝子的鄉里,不要驚動他。」
捻軍想見識一下孝子的風範,於是對守護鄉村的衛士說:「如果肯讓吳孝子登上城垛,讓我們瞻仰一下他的容貌,我們馬上撤退。」
然而,孝子始終守著母親,搖搖手不敢離開。雖然捻軍未能如願見孝子一面,最終還是因為感念他的孝德而撤軍離開了。這一方孝子匾讓全村百姓免去了一場兵災,得以保全。村民們都對吳孝子充滿感激。
(據《夜雨秋燈錄》)
責任編輯: 輕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