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爾特塞島(2009年拍攝)(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看中國2019年11月14日訊】1963年11月14日清晨6:30,在距離冰島南部海岸約32公里的海域,IsleifurⅡ號拖網漁船進行著日常作業,忽然,有船員嗅到空氣中的硫磺氣味。在確認不是廚房或發動機房發出的味道後一小時,值班廚師看到遠方開闊的海面上升起一股黑煙,當他們行駛到更近距離時,驚奇地發現,原來是壯觀的火山灰直接從海洋噴射到高空。
船員們不會料想到,在「地理大發現」結束200多年之後,當年航海英雄們的夢想竟會在自己身上實現:發現一座新的島嶼——甚至,不只是發現,而是目睹它——敘爾特塞島的誕生。
1963年,火山噴發形成了敘爾特塞島。(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火山渣和火山灰層疊堆積,快速萌生了島嶼。大量蒸發的水汽連續不斷地形成菜花雲,裹挾著更多火山灰,沒日沒夜地降下黑色的大雨。所幸的是,火山噴發造島的速度快過海水侵蝕。之後幾天,一座500米長、45米高的島嶼出現了。11月20日,島嶼高度達到70米,次年2月,一座174米高的海上高地誕生了。取名敘爾特塞(Surtsey),是源自北歐神話中的火神(Surtur)。
科學家們首先意識到,這將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觀測一個生態系統如何從無到有地誕生,見證生命如何殖民一片全新的陸地,物種之間又是如何達到平衡。科學家們希望將敘爾特塞打造成一間「絕對自然」的實驗室。於是,1965年,敘爾特塞成為自然保護區,受法律保護,全球只有少數幾位科學家獲准出入該島。
即便在2008年,敘爾特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世界自然遺產後,許多禁令也依然生效:禁止上島或下潛,禁止破壞島上的自然風貌,禁止引入外來生物、泥土或礦物,禁止在島上留下廢棄物,甚至附近島嶼的建築和排泄也受到嚴格管控。
可惜,智者千慮,必有一失。1969年,幾位科學家驚訝地發現,在小島中部,一株五英吋高、完全外來的神秘植物,在兩塊熔岩之間兀自生長起來。
負責監測島上植物生長的生物學家ágúst Bjarnason為此趕赴島上,一番調查後,他恍然大悟,其實「神秘植物」也沒那麼神秘。那是一株美麗的番茄,長在一堆柔軟的肥料上——沒錯,那是上島科學家未按照規定處理的糞便。隨後,番茄植株連同「肥料」一同裝進密封袋中帶走,以確保島上所有物種的落戶都是完完全全的「自立根生」。
島嶼主體形塑完成後,「殖民者」便紛至沓來。人們原以為地衣會拔得頭籌,此後是苔蘚,緊接著是禾本植物,這是冰島熔岩區內的生物發生順序。
作為大西洋上的孤島,海浪帶來充沛的海藻和動植物有機殘骸,因此豐饒的海岸成為生命的第一個登陸地點,細菌、黴菌和藻類首先出現。三年後,苔蘚出現。至於人們原本最看好的地衣,一直要等到離火山爆發整整8年之後才現身。
相比植物,動物的移民需要更多時間。首先來到這裡的是昆蟲,據1964年第一批登島的科學家說,這裡最先發現了蒼蠅。20世紀70年代開始,陸續有海鳩等鳥類登島,在懸崖邊築起石巢。1985年的夏天,一對黑背海鷗降落在島上,在熔岩平原上筑造了第一個用樹枝搭建的鳥巢。次年,它們呼朋喚友地帶回了更多海鷗。
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逐漸形成。據統計,到2009年,島上已有15種鳥巢、53種苔蘚、71種地衣、89種鳥類和大約335種無脊椎動物。
那麼敘爾特塞屬於誰?這是一個只有人類才會在意的問題。
在敘爾特塞誕生後不久的1963年12月6日,三名法國記者冒險登上該島。當時由於熔岩流和爆炸的侵擾,他們只在島上呆了短短15分鐘。
但就由於這15分鐘,根據國際法,敘爾特塞應歸屬於法國。不過,冰島政府迅速行動維護該島權益,而法國政府遲遲沒有行動,這讓敘爾特塞在事實上成為冰島的管轄對象。
1967年,火山爆發使島嶼面積達到峰值2.5平方公里,但大西洋上的海風時時刻刻都在侵蝕著島嶼的海岸線。近40年後的2002年,敘爾特塞的面積銳減到1.4平方公里。
鑒於敘爾特塞的成因——島嶼的主體,是由一層堅硬的玄武岩包裹著鬆散的火山灰——當外殼被風化出缺口後,未來一個世紀左右,敘爾特塞就將消失於海平面。再過數百年,連海下90%的島嶼也將坍塌。最終,剩下一堆硬化的玄武岩殘留在海底。
在冰島人眼中,這是一張來自上帝的提示卡,它將回答一個古老的問題:我們從哪裡來。
直至今天,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學家仍齊心協力,持續監測、更新著島上物種的生存數據。期望在鈴聲大作,敘爾特塞懷抱著「天機」坍塌為—堆海底碎石之前得到答案——那才是這座島嶼留給人類的永恆遺產。
責任編輯: 呂仁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