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王原祁所繪輞川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明末清初的畫壇,江山雖然易主,畫壇卻承前啟後。當時著名於世的有四大高僧、金陵八家、江左二家,清初六家等等,僅看這些稱謂,便已覺兵塵過後,並非元氣蕭索,而文明的生機卻是處處可見。
這其中,清初六家祖述宋元,而被視為主流。分別是王時敏、王鑒、王翬、王原祁、吳歷及惲格。六家中,又以王時敏、王鑒、王翬、王原祁於當時影響最大,並稱四王。
王時敏,字遜之,號煙客,江南太倉人。是一位前朝遺老。明朝時,他以蔭官入仕,後因淡泊名利,無意仕途,於是辭官在家,潛心繪事。特於元朝黃公望墨法,深契要領。滿人入主中原後,王時敏作為前朝遺民繼續他的丹青生涯,開創有清山水畫之婁東派。他愛才若渴,來拜訪他的四方學畫者踵接於門,經其指授,皆知名於當時。在清初畫壇上,王時敏堪稱一代畫苑之領袖。
王鑒,字圓照,是明人王世貞的曾孫。他與王時敏同族,兩人輩份不同,年紀相彷。王鑒在明崇禎年間做過廉州知府,故而世稱王廉州。王鑒與王時敏都師事董其昌,兩人都祖述南唐董源,元朝黃公望,其人畫風瀋雄古逸。同為明朝遺民的著名詩人吳梅村曾寫《畫中九友歌》,稱讚當時的九位畫壇名家,其中就包括王時敏和王鑒。
王原祁,字茂京,號麓臺,是王時敏之孫。幼年時,王原祁曾畫山水,縣於書房壁上。王時敏看到後,大奇之,並說:「此子必出我右!」王原祁在康熙朝出仕為官,官聲很好。當時,海內清晏,康熙皇帝留心翰墨,召王原祁在內府鑑定名家畫跡,總領書畫譜的整理與編定。康熙帝時的煌煌巨著《佩文齋書畫譜》正是由王原祁總裁編撰而成。王原祁還參與大型長卷《萬壽盛典圖》的繪製。
王原祁作畫時,必要用「宣德紙,重毫筆,頂煙墨」,認為三者缺一,則不足以發古雋渾逸之趣。說起來,「宣德紙」是明清貢物,「重毫筆」、「頂煙墨」,雖不得詳知,當也是稀有上品。王原祁出身旺族,供職內廷,一切必然精緻考究,不足為怪,但這也只是表面,而其中的精妙之處,卻都氤氤氳氳寫入山水之中,以待識者會之。所以,清代畫家張庚見其《秋山晴爽圖》,但覺「筆力瀋貫紙背而光氣發越於上」,而王原祁也於此作自題「筆端金剛杵」。想來這「筆端金剛杵」,非有文房三寳(宣德紙,重毫筆,頂煙墨),不能盡得發揮,必要二者皆備,才能相得益彰,意之所到,游刃有餘。
王翬,字石谷,號耕煙,江南常熟人,是一位畫壇奇才。第一個發現王翬的人是王鑒,王鑒游虞山時,見到王翬的畫,大奇之,更驚訝於作畫者竟是一位年方弱冠的青年。古人愛才與鼓勵後學的熱忱真是令人感動。王鑒帶著王翬,一起去見王時敏,王時敏不僅將王翬安置在西田住所,還將他所珍藏的自唐以後的名家手跡拿給王翬觀摩,王時敏又帶著王翬游於江南江北,去拜方當時藏家,從而得見大量古畫真跡。如此二十年,王翬學業遂成。後來康熙帝征詔畫手,王翬以出色的畫技得以布衣供奉內廷。康熙帝南巡歸來,命畫南巡圖,海內能手雲集,皆逡巡不敢下筆。王翬不僅有過人的畫技,他的構圖能力也是天賦,於是指揮眾人,如何布局,咫尺千里,眾畫家分別繪製,最後總其成而為著名長卷《康熙南巡圖》,總長213米。圖成,康熙帝很滿意,要授官給王翬。不知是何原因,王翬沒有留下來作官,而是辭歸故里。
清初四王中,以王翬天賦為最高,王翬論畫「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雖然,清人之畫倒底無復宋元高意,但王翬師從王時敏遍游江南江北的經歷,加之在內廷供職的機會,於古今名跡無不學習,最終合南北二宗為一家,集清初畫壇之大成。康熙皇帝賜匾王翬,上書「山水清暉」四字,總讓人想到四王筆下點染出的千里江山,清秀而蒼潤。
責任編輯: 李雲飛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