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歷史參與反送中 三位英國人杯葛、夏慤、連儂(圖)
穿越歷史參與反送中,三位英國人杯葛、夏慤、連儂。(製圖:Winnie Wang/看中國)
香港反送中運動進行超過100天,百萬港人持續的抗爭,讓全世界關注並參與進來。與香港有千絲萬縷聯繫的英國,也有三位人物,穿越歷史廣泛參與了這次運動。他們是——杯葛(Charles Boycott)、夏慤(Jepson Harcourt)、連儂(John Lennon)。
在這次香港反送中運動中,我們看到「杯葛」或者boycott一詞,意思是抵制。抵制,是指一個社會的個人、團體、國家協調一致,在經濟和社會上排斥其他個人、團體或國家的活動,以表示強烈的反對或希望發生強制的改變。杯葛譯自英語boycott,源自英軍退役上尉查爾斯・杯葛(Charles Boycott)。
查爾斯・杯葛(1832年~1897年)如何成了該詞的詞源呢?這要從他退役後的故事説起。杯葛上尉退役後,在愛爾蘭擔任梅歐郡地主歐恩伯爵的土地經紀人。1880年,他因反對當時的土地改革,拒絕降低地租,並驅逐佃戶,受到了當地人的抵制。受到抵制的杯葛上尉無法雇傭任何人收割農作物,直到愛爾蘭聯合主義者和英軍志願為他服務。但令杯葛上尉煩惱的是,有時他甚至需要7000個護衛來提供保護,最終於他被迫離開了愛爾蘭。
查爾斯・杯葛(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從查爾斯・杯葛的生卒年份可以看出,那個年代報業已經開始流行。1880年,由於該事件的影響,boycott一詞首次被引申為抵制的含義,並逐步流行開來。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著名的杯葛有很多,比如1930年,印度聖雄甘地號召印度人從海水製鹽,不買英殖民政府的鹽;1955年,美國阿拉巴馬州蒙特高馬利市的公車抵制,由麗莎・帕克女士拒絕給白人乘客讓座而被捕,引發了蒙市黑人對公交車的抵制。
杯葛在商業領域上稱為不買運動,是指聯合抵制某個個人或公司,甚至是國家的集體行為。時至今日,除了「boycott」之外,還引申出另外一個詞「buycott」,這是國際消費者運動新近創造出來的一個字眼,意思是「義買」。
如果杯葛是拒絕不道德的商品,那麼「義買」就是主動對某些產品進行選擇,以購買作為行動的支持。這些運用「杯葛」或「義買」介入公共事務的公民,是基於個人的責任意識和公德心,他們相信自己的消費介入可以影響他人,進而發揮影響力。
夏慤(音「鵲」)
在香港此次反送中運動中,人們多次聽到、看到「夏慤道」這個名字。在近年的香港抗爭史中,夏慤道可謂前綫,可謂兵家必爭之地。
2019年8月4日,金鐘添馬公園的集會有大批示威者走出夏慤道,防暴警察施放催淚彈。(攝影:周秀文/看中國)
夏慤是什麽意思呢?這是一個人名——英國皇家海軍上將夏慤爵士(Admiral Sir Cecil Halliday Jepson Harcourt,1892年~1959年),夏慤道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夏慤(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1945年日本投降後,夏慤代表了英國和蔣介石,於香港主持受降儀式,中華民國派出了潘華國少將監禮。1945年9月至1946年4月,夏慤出任香港軍政府首長,著力恢復社會秩序與法紀,於香港重光擔當了關鍵角色。
1945年日本投降,夏慤代表了英國和蔣介石,於香港主持受降儀式,中華民國派潘華國少將監禮。(視頻25秒処)
説到夏慤,就要說一下日本戰敗投降前後,香港的歸屬問題。早在日本戰敗投降前,盟軍已就香港的主權問題出現過分歧。
1943年1月,英、美兩國政府曾各自與國民政府簽署條約,宣告放棄所有因通商口岸制度而取得的土地、聚落和特殊利益。蔣介石要求,在戰後,由中華民國收回香港,即使不可,至低限度也應該收回新界。但邱吉爾以香港非通商口岸制度下的產物為由拒絕。
美國方面,由於歷史原因,也是反對殖民的。時任總統羅斯福是與蔣介石站在同一陣線的,1943年,羅斯福曾敦請邱吉爾放棄香港,以作為善意的表現。後來,在1945年的雅爾達會議中,羅斯福擔心蘇聯加入太平洋戰爭後會藉機在東亞獲取土地利益,再次敦促英國放棄香港,以示公允。不過,邱吉爾始終堅持英國在自己殖民地的管治。
英、美、中三方在香港主權上的分歧,在二戰間一直沒有得到解決。日本投降後,蔣介石立即派出部分軍隊進入九龍一帶。但英國已在8月捷足先登,主動在香港設立臨時政府,並命令夏慤全速率領以「HMS不屈號」為首的分遣艦隊駛入維多利亞港,佔領香港。
最終中、美兩國政府皆軟化立場,不再要求英國放棄香港主權。在蔣介石的堅持下,英國也作出了讓步,命令夏慤同時代表英國和蔣介石,主持受降儀式。香港重光時,同時飄起英國的米字旗和中華民國的青天白日旗。
中、英雙方於1945年9月舉行勝利巡遊。(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連儂
連儂牆在本次反送中運動中遍地開花,除了香港,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連儂牆的身影。
為甚麽稱為連儂牆呢?連儂就是披頭士樂隊的約翰・連儂(John Lennon,1940~1980年)。
連儂就是披頭士樂隊的約翰・連儂(右一)。(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1988年,捷克布拉格群眾不滿胡薩克共產主義政權,在布拉格修道院大廣場的一面牆上寫滿反抗標語,當中包括連儂(也譯列儂)的肖像及歌詞,這就是連儂牆最初的來歷。
連儂牆運用的最好的、並將其廣泛傳播向世界的就是香港。2014年雨傘革命期間,連儂牆首次出現於金鐘夏慤道香港政府總部。
2019年6月,香港政府總部再次出現連儂牆,以反映市民對反送中的心聲和香港未來的關心。其後,香港各區居民自發於當區開設連儂牆,鼓勵市民和平理性表達心聲,並為香港祈願、祝福。至此,連儂牆不再侷限於金鐘一帶,而成為普遍覆蓋全港十八區的社區性民主牆。
由於本次香港反送中的效應,連儂牆更是在世界現身,如洛杉磯、紐約、多倫多、渥太華、悉尼、墨爾本、臺北、臺中等地出現,中國大陸網民甚至發起網上連儂墻為香港人加油。
臺北連儂墻。(攝影:Lu C L/看中國)
大陸網上連儂墻。(網絡圖片)
洛杉磯連儂墻。(攝影:Winnie Wang/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