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的養老金沒了(圖: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9年4月14日訊】一則養老精算報告,讓朋友圈炸開了鍋。
根據社科院《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預測,未來30年中國的贍養率將翻倍。2019年當期養老金結余總額為1062.9億元,不過到2028年,當期結余可能會首次出現負數,為負1181.3億元。
根據報告的測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到2027年有望達到峰值,隨後這個數字開始下降,到2035年有耗盡結余的可能性。這個消息,引發了普遍的憂慮。
社會養老金根本無法解決我們未來的養老問題,這個事實,孫老師其實早就提醒過大家。
都想養兒防老,但是「兒」沒了
社會養老金的本質就是「寅吃卯糧」,用當代人的錢來支付上一代人的養老費用。養老金計畫就像是普通家庭「養兒防老」的擴大版。
我們可以把整個社會想像為一個巨大的家庭,上一代退休的人就是家裡需要花錢的老人,還在工作的人就是家庭裡的子女,子女每個月從自己的收入裡扣除一部分錢,作為給老人的生活費。
因此,養老金夠不夠用這個問題,主要看兩方面:第一,供養老人的人數夠不夠多;第二,這些人是否能工作足夠長的時間來負擔老人的開支。
我們可以通過中國的人口的增長變化來觀察中國的人口結構,從而推知養老金變化背後的支配規律。
在1980年到1989年期間,中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來到了歷史最高峰值。1981年中國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為11.8‰,之後人口增長速度不斷增加,到1987年來到16.6‰。
90年代之後,中國的人口增長率開始不斷下降,從1991年的12.98‰下降到1999年的8.1‰。進入21世紀,人口自然增長率長期保持在7‰以內。近年來,由於老年人壽命的增長以及養孩成本的提高,人口增長率進一步下降到4到5‰左右。
人口結構的這種變化特點決定了中國社會養老金的結構必然存在不合理的情況。中國特殊的人口結構和增長速度,根源在於不同年代人的出生數量有很大的差距。
從1965年到1975年,由於鼓勵生育的政策影響,中國每年出生人口在2千萬到2千5百萬以上。這段時間至少累積了2億以上的人口,是歷史上人口最集中出生的時期。我們把它叫做「第三級人口階梯」。
隨後,在1980到1990年期間,中國的人口出生迎來了第二次高峰。雖然計畫生育政策開始實行,控制了生育的數量,但由於60年代的「父母輩」基數太大,80後一代的總量仍然是比較多的。每年的出生人口數在2千萬以上。
但是這一次人口出生的峰值和出生總量都低於第一次人口出生潮。我們將這十年稱為人口總數第二多的「第二級人口階梯」。
而在上世紀90年代之後,由於綜合因素的影響,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新生人口呈現「斷崖式下跌」。人口出生量每年保持在1千5百萬多一點,也就是說,90後這一代人的數量,一共比80後少了至少5千萬以上。這十年,可以稱之為「第一級人口階梯」。
這三級人口階梯互相之間是什麼關係呢?
從社會養老的關係來看,位於下一級階梯的人需要承擔上一級階梯的養老負擔。第二級要承擔第三級的養老負擔,第一級要承擔第二級的養老負擔。
相鄰兩級階梯的高度差距越小,社會養老的壓力就越小,相反,相鄰兩級的高度差距越大,社會養老的壓力和風險就越大。養老金入不敷出的可能性就更高。
養老困境根源於「人口階梯」差距過大
在中國的人口階梯中,第一級和第二級階梯差距不大。但是第二級和第三級之間差距非常大。
現在普遍逐漸成熟、成為社會支柱的「80後人士」,站在了「二級階梯」之上。他們即將要承受「三級階梯」的60後和70後退休帶來的養老金繳費負擔,與此同時,在80後退休的時候,為80後的養老金「接盤」的人數卻大為減少。
到2025年,第一批60後開始進入65歲的退休年齡。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的增量時代徹底終結,持續三十年的經濟存量時代全面來臨。由於80後一代人和65至70後一代人的數量差距並不大,社會養老金雖然面臨虧空,但還是勉強可以支撐。
到了大約30年後,80後進入退休階段,人口總數較少的90後和00後一代人恐怕是難以負擔80後龐大的社會養老金。也就是說,從「第二級階梯」跨越到「第一級階梯」的時候,由於階梯之間差距過大,下台階的人(退休人員)會摔一個大跟頭。迎接他們的,可能並不是其樂融融的退休生活,而是生活開支緊張、醫療費用無力負擔的晚年困境。
社會養老金的未來困境,我們看得到,有關部門肯定也早已經意識到。他們當然會採取一定的補救措施。然而,這些方案只能是轉移或者延緩問題的爆發,無法根除問題。
通常來說,國家會用推遲退休年齡以及降低養老金支取額度這兩個辦法來應對社會養老金不足的問題。
但是,延遲退年齡恐怕也很難解決問題,因為我們很可能在達到退休年齡之前就面臨著被裁員失業的問題。眾所周知,現在的不少科創公司把裁員的目標定位在35歲員工,人到中年說不定就飯碗不保。
此外,現在45歲以上的人士幾乎不可能在職場上應聘到工作,除非是企業高管人才。對普通人來說,延遲退休的辦法起不了太大作用,更現實的問題是如何保證人到中年的時候不至於失業,提前成為社會的負擔。
國家降低養老金支取標準也是一個方法。不過,這實際上等於是減低了退休人員的實際收入,以我們未來的生活質量為代價來維持養老金體系的運轉。
我們通過「養老金替代率」這個指標來看,會發現我們的養老金其實是非常不足的。
以現在的標準而論,中國的「養老金替代率」也只有45到50%左右,遠低於經合組織(OECD)36個成員國的平均水平。其中,奧地利、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等國的平均養老金替代率都在60%甚至70%以上。
養老金替代率數據表示了老年人退休後收入「縮水」的情況,中國的縮水情況在世界主要經濟體當中是比較嚴重的。
如果以後國家進一步下調養老金的支取額度,中國的平均養老金替代率還會進一步下降。等到80後退休的時候,手裡本來就不多的養老錢還會進一步縮水,生活質量只會越來越低。
什麼人需要商業養老金?
看來,寄望於天上掉餡餅是不現實的。那購買商業養老金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嗎?
討論這個問題前,我們來搞清楚現在到底是誰在購買商業養老金。
根據國際刊物《社會政策管理》上的一篇研究報告,在中國購買商業養老金的實際上是同一種類型的人。
首先,普遍購買商業養老金的肯定不是公務員,他們依靠政府及事業單位養老金已經可以達到超過60%養老金替代率,此外還有不少隱形的退休福利。這部分人佔養老金領取者總數的5.6%,可以說是整個社會福利待遇最好的人。
其次,購買商業養老金的也不是國有企業員工,他們的養老待遇包括國企的基本養老金以及額外的職業養老金。這兩部分加起來,替代率甚至會超過60%。這一部分人佔總數的5.6%。
再者,購買商業養老金的也不可能是城鄉結合部的普通居民,雖然這一部分人佔領取養老金總人數的61%,屬於主流人群。但他們的經濟情況不容樂觀,退休後只能依靠城鄉基本社會保障金勉強生活,養老金替代率低於10%。
真正對於商業養老金有剛性需求的,是私企員工、經濟狀況較好的自僱人士以及富裕的城市居民。
他們的養老構成分為三部分:第一,企業的基本養老金;第二,社會基本養老金;第三,自己購買的商業養老金。這三部分加在一起,讓他們的養老金替代率超過了50%。僅次於國企員工和公務員。這部分人士佔養老金支取人數總比例的約7.7%。
可見,中國養老金的分配呈現出「金字塔形」,分配不均。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其養老金的構成也不一樣。
你不妨判斷一下,自己是屬於哪個層級的人呢?公務員、國企員工、私企員工還是廣大的城鄉居民?顯然,後兩者所佔的比例更大。
對於80後這代人而言,選擇進入私營企業甚至是創業奮鬥的人數比例遠高於上一代人,因此,如果你是一個80後,那麼你落在金字塔「第三層」,即私營企業員工和自僱人士這一層的概率較大。
這是一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階層。比起國企人士和公務員,你的福利顯然不如他們好,但比起窮人來說,你的收入更高,對生活質量也有更高的要求,也擁有更多的養老自主權。
統計顯示的實際結果也符合上述的推斷,城市裡的私企人員和自雇的人士是商業養老金的主要購買者。
這個階層的養老策略在於:用購買商業養老金的辦法來補充社會基本養老金和企業養老金的不足,實現「組合式養老」,以此來解決養老金替代率過低的問題。
在可預見的未來,隨著社會養老金的支取比例逐漸下調,商業養老金所佔比例將會進一步上升。
養老金的「見底」再一次說明,80後的養老已經「人在囧途」,「組合式養老」的方案迫在眉睫。但如果今天的有一些人還對此漠不關心,不提前做任何規劃,那麼未來當你年老退休的時候肯定會受到生活最殘酷的懲罰。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