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將錯就錯改讀音引發外界批評(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9年2月24日訊】「說(shuì)服」變成「說(shuō)服」,「一騎(jì)紅塵」變成「一騎(qí)紅塵」,近日小學語文課中一篇有關漢字改音的文章登上微博熱搜,引起外界熱議。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23日報導,這篇名為〈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稱,中國有關部門在字典中修改了部分漢字詞語的漢語拼音,包括很多常見詞的發音「錯誤讀音」,成為大多數人都讀錯的用法。
例如,唐代詩人杜牧描寫秋天山林景色的名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字,從拼音xiá(音「俠」)改為xié(音「協」)。
常用詞語「說服」中「說」字的讀音,被從shuì(音「睡」)改為常見讀法shuō。
許多網友對讀音的修改進行批評,認為「漢字正體字改成簡體字,已經把漢字搞得夠醜了,現在還要改讀音嗎?」「為什麼文化要給文盲讓步?這也能少數服從多數? 」「不能因為讀錯一個詞的人多了,就隨大流。」
還有網友留言,「漢字古詩一直講究押韻,現在被改得不倫不類,當時的作者要知道了怕是要氣炸。」
教育學者熊丙奇則表示,修改已經確定的讀音會增加成本、焦慮,以及更不規範使用的情形。
儘管此次改音消息或是虛驚一場,但掌握漢字的正確讀音確實體現出一個人是否有文化修養。
例如2016年,中國中央電視台的播音員郭志堅在《新聞聯播》節目中,將安徽省城市六安中的「六」按照常見讀法讀成「liù」。隨後他還在微博強調,《現代漢語詞典》中,只有「liù」這一個音。
但六安中「六」,在當地卻一直讀作「lù」。有六安本地網友說,「六安讀『lu』是省政府同意的,歷史上叫了幾百年,現代詞典才編幾年?」
除地名外,一些姓氏獨特的讀音也常常「惹禍」。
如2015年,一名姓單(shàn)律師因不滿四川航空將自己登機牌上的姓名標做「Dan」,而對航空公司提起訴訟,索賠1元。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去年5月,北大校長在北大120週年校慶致辭時,該校校長把「鴻鵠(hú )志」念成「鴻浩(hào)志」,當場引起軒然大波,許多人質疑:堂堂北大校長,怎麼還讀錯字?
事實上,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在漢字的背後,是生生不息的五千年文明之河。
目前中國大陸以普通話為通用語,台灣以國語為通用語,雖然兩地名稱不同,但其實兩者都基於清代的北京官話。
不過,自中共1949年建政後,中國大陸傳統漢字全部改為簡體字,部分讀音和漢字的使用方法也被改動。
「保留多一點古音,有助於文化上的傳承,」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語言學研究中心主任黃國營表示,「古代漢語有很多單音詞,聲調也比較多,但到現在,普通話只有四聲,古漢語的『入聲』已經消失了。」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一書中說:「語言和文字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世界上其它文種不同,漢字很像天上的文字,只是筆劃不同,漢字的讀音也和宇宙有著連帶關係。」
責任編輯: 蘇姬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