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春捂秋凍」別亂凍 3處絕不能秋凍!(圖)

 2018-10-28 10:4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秋天要注意頭部的保暖,尤其是幼童、老年人、體虛者等。
秋天要注意頭部的保暖,尤其是幼童、老年人、體虛者等。(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春捂秋凍」是老祖宗傳下來的保健良方,意思是說春天不要急於脫掉保暖衣物,秋天也不要天氣一冷就穿得太多,適當的捂一點或凍一點,有助於強身健體。不過,這句話可不是每一個人都適用,老年人、體虛者,特別是心腦血管功能不健康的老年人,要注意了,「秋凍」有3個地方絕對不能凍!

1、不凍頭

防頭痛、腦梗、感冒

和夏天濕潤的風相比,秋風乾燥且猛烈,所以秋天出汗時不能像夏天一樣,自然吹乾,尤其是額頭出汗時,更不能見風。

中醫認為,頭作為人體「諸陽之會」,是全身陽氣最旺盛的部位之一。秋風溫度低、濕度低,猛吹額頭在帶走大量陽氣的同時還會使寒邪入侵。這可能會導致頭部血管痙攣,引起感冒、偏頭痛、血栓脫落,甚至腦梗。

保暖建議

(1)入秋後,洗頭時用水要比平時熱一點,更不能用冷水洗頭。

(2)秋天出汗時不能自然吹乾,尤其是額頭出汗時,更不能見風。

(3)早晚出門、且風大的時候,可以戴個帽子,防止頭部受風。

(4)患有心腦血管病的人、四肢血管病的人,以及四肢不溫的人和易感風寒的人,尤其要在這方面提高警惕。

2、不凍肚

防腹痛、腹瀉、消化不良

秋天的第二個特點就是早晚溫差大,早晚10多度,還有涼颼颼的風,中午2、30度,陽光還熱辣辣。如果不及時增添衣物,身體最容易著涼的地方之一就是腰腹。

中醫稱肚臍為神闕穴,溫暖這個穴位可以鼓舞機體陽氣,特別是一些脾胃虛弱,怕冷、易腹瀉的人,要特別注意這個部位的保暖,還可以採取經常在肚臍熱敷的方法,驅寒助陽。

秋季胃腸道疾病多發,都和肚臍受涼有關。肚臍下沒有脂肪,緊鄰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叢,對外部刺激特別敏感,肚臍一著涼,兒童的秋季腹瀉、中年人腸炎、中老年的消化不良等,就都找上來了。

保暖建議

(1)穿衣服一定不要露肚臍和腰。如果衣服較短,可以穿高腰褲或者高腰裙。

(2)如果需要早出或者晚歸,隨身帶一件輕便的小開衫,早晚穿。

(3)即使有些地區現在天氣還很熱,大家晚上睡覺,溫度再高也要在肚子上蓋一條毛巾被,睡衣也盡量蓋住肚子。

(4)如果已經受涼,家裡有艾條的可以艾灸神闕穴,沒艾條的可以用熱水袋熱敷,再喝點薑糖水。

3、不凍腳

防寒邪入侵、舊病復發

春捂秋凍,秋凍雖好,但是最不能受凍的就是腳了。秋到此時,早晚溫差越來越大,腳離心臟最遠,如果還繼續穿涼鞋,腳不受凍才怪。

中醫認為,腳為人之根,人體的12經脈中有6條始於足部,這些經絡運行氣血、溝通表裡、聯絡臟腑和貫穿人體上下的通路。而且,在民間也有「寒從底來」、「人老腳先老」的說法。所以腳受涼也就是整個身體都受涼。

保暖建議

(1)秋季天氣乾燥,穿涼鞋容易導致腳部皮膚乾燥、皸裂。建議把涼鞋都收起來,或者穿上棉襪。在家的時候也別光腳踩地,特別是瓷磚地,更容易著涼。

(2)晚上盡量都泡泡腳,解乏、安眠,還能祛寒。冬天容易手腳冰涼的人現在開始泡腳,更有助於積攢陽氣。

(3)晚上在家看電視的時候揉揉湧泉穴。湧泉穴是養生要穴,經常按按,能降壓、安眠、補腎、暖腳。

特殊人群別秋凍

秋凍不適合每個人,白鷺之後,一部分人已經需要「保暖」了。

比如,有膝關節炎、腱鞘炎、肩周炎等四肢關節疾病的患者就不適宜秋凍,因為關節內部本身血供並不豐富,寒氣可導致局部軟組織血液迴圈代謝減慢,反而易加重症狀,尤其在夜間溫度較低時,更要做好保暖工作。

其次是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受冷空氣刺激易發生血管痙攣,造成血流量進一步減少,可能會引起組織壞死,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從年齡上來說,體質較弱的老人和兒童都不適合秋凍。

責任編輯: 亞靜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