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古隨筆 光明磊落 問心無愧 

《論語•陽貨》中,有這樣一段話:「佛肸(人名。肸讀息,意為傳播散佈),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這段話的意思是: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說:「從前我聽先生說過:『君子是不會去親自做壞事的人那裡的。』現在佛肸,在中牟反叛,你卻要去,這是什麼道理呢?」孔子說:「是的,我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但我不也說過堅硬的東西,磨也磨不壞嗎?不也說過潔白的東西,染也染不黑嗎?我難道是個苦味的葫蘆嗎?怎麼能只掛在那裡,而不給人吃呢?」孔子抱著「清者自清,濁者自濁」的信念,他要去見佛肸這個人,聽他去講些什麼?孔子要宣揚自己的思想理念,不畏懼他人的猜忌和非議。這種氣概向我們展示了聖人光明磊落的做人風格。

光明磊落,形容一個人正直坦白,沒有什麼畏懼,也沒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讓人有一種君子坦蕩蕩的感覺。一個光明磊落的人,首先要有寬廣的胸襟,能容納萬物,正視一切;其次是能潔身自好,嚴格要求自己,使自己能以良好的形象呈現於外界;最後是不畏批評非難,不畏強勢,不參與明爭暗鬥,只用事實說話,做到問心無愧。在人際交往中,人人都渴望被人理解。然而,由於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心靈上的隔閡,被人誤解也就在所難免了。當你被人誤解、受到傷害時,不必憤憤不平與感慨,也不必作過多的解釋,因為怨恨和解釋都是多餘的。一個人只要做事光明磊落,問心無愧,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不必乞求別人的理解。畢竟,最瞭解自己的人,是自己!

《論語•雍也》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孔子去見南子,子路很不高興。孔子發誓說:「如果我做什麼不正當的事,讓上天譴責我吧!讓上天譴責我吧!」

南子,是春秋時代衛國國君衛靈公的漂亮夫人,當時她把持著衛國的朝政,而且行為不端,名聲不好。孔子與這樣的女人見面,不免會招惹別人的非議。如果放在今天,以他們倆的知名度,足可以上娛樂版新聞頭條,成為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的焦點。孔子拜見南子的目的,是為了通過南子,說服衛靈公推行「治」道,但生性率直的子路,並沒有理解孔子的良苦用心,對孔子的做法,非常不滿。於是,孔子不得不發個毒誓,來表明自己的清白,表示自己問心無愧。其實,孔子被人誤解的事,還有很多,他在《論語•八佾》中說:「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意思是說:「我完全按照周禮的規定,去侍奉君主,然而別人卻以為我是在向君主諂媚呢。」孔子一生要求自己,嚴格按照周禮的規定,侍奉君主,這是他的政治理念,然而別人卻以為他這樣做,是為了諂媚君主。由此可見,被人理解,是多麼的不容易!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難免會有一些個人隱私。但有個人隱私,不等於不光明磊落。說一個人不光明磊落,一般都是說某人暗地裡幹了些見不得人的勾當,或是做過見不得光的壞事。只要我們胸懷坦蕩,做事名正言順,即便一時不被別人理解,至少我們也能做到問心無愧。並且也應該問心無愧!

北宋大文豪蘇軾,曾經聽他的弟弟講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個人死而復生,此人曾問冥官:「要怎麼樣修身才能免罪?」冥官告訴他:「準備一本記事簿,每天晚上,將自己白天的所作所為,都記錄下來。如果有見不得人的、不能記載下來的事或話,那就不能做、不能說;並且讓他經常靜坐,這樣就會長壽。」冥官還強調說:「人世間沒有什麼藥,能有如此功效了,既沒有壞處,又省藥錢。可惜沒有多少人能做得到。」  

蘇軾將此事,以《修身歷》為名,記載了下來,以勉勵自己修身不懈。人生是一個大舞臺,大家每個人都要在這個舞台上,扮演某一個角色,有的是自己選擇的,也有的是陰差陽錯促成的。然而,無論人們扮演什麼角色,只要你盡心盡力,光明磊落地做人,那麼,你就能問心無愧,無怨無悔。並且也應該做到問心無愧,無怨無悔!

正是:

振衣千仭崗,

濯足萬里流;

昂首九天外,

洞察一群猴:

彼稱是猴變,

馬、毛為同儔;

原本是幽靈,

遊蕩起歐洲。

心賊無邊黑,

手長偷全球…

此系億民之天敵,

新宇務必除共寇;

光明磊落新人類,

問心無愧皆新秀!

本文留言

作者莊敬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