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位諾貝爾獎得主 與眾不同的以色列教育(組圖)


希伯來大學(圖片來源:Hebrew University Jerusalem IL WV/Grauesel/Wikipedia/CC BY-SA 3.0)

【看中國2018年9月22日訊】若說亞洲社會的教育是贏在起點,那麼以色列的教育正好相反,雖然起步晚,但後續爆發力十足,可能贏在終點。以色列建國60多年,至今只有800多萬人,卻能拿下12個諾貝爾獎,其中10位得主還是過去20年內誕生的!這份成就可說是相當耀眼。

據中文媒體報導,以色列從家庭、幼兒園、中小學、大學以至當兵,都是國民教育的一部分。孩子在開放且自由的環境長大,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並勇於追求真理,讓僅有800多萬人的小國在20年中誕生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

5歲-18歲是以色列的義務教育。在18歲以前,學習環境是非常自由跟開放的。幼兒園的小朋友,不是遊戲就是玩;小學生沒有太多功課,每天下午1點半就放學了;中學生也是三四點放學,沒有補習班可去。

也許18歲以前的教育太過自由,導致以色列孩子在各種亞洲人重視的國際競賽中,通常沒有拿下好成績,於OECD評鑒學生學習能力的PISA中是遠遠落後。威廉亚洲官网 結果顯示,他們的數學和科學都只排41名、閱讀則排34名。


以色列孩子(圖片來源:Kids-threeboys/IraKerem/Wikipedia/CC BY-SA 3.0)

但是明明以色列的科技成就、新創公司跟諾貝爾獎這麼多,怎麼中小學生的表現不出色呢?難道他們長大後「突然」變聰明?要想瞭解以色列如何培養出「人才與腦袋」,就必須先瞭解它的文化。

不畏強權,追求真理

除了75%猶太人外,以色列還有阿拉伯人和少數民族。即使猶太人亦為來自70多個國家的回歸之民,因此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希伯來文中的Chutzpah在其它語言裡沒有,意思是「斗膽、不畏強權」,這正代表猶太人的性格。

在2012年,哈佛大學快樂學教授班夏哈製作「Israel Inside」中特別提及Chutzpah是「不接受別人給你的答案,追求真理,直接,當別人都反對,你還是勇於去做。」以色列的教育就是希望教出追求真理的孩子。

猶太小孩放學回到家後,猶太媽媽問的第一句話並不是「你今天學到什麼,考了幾分?」卻是「你今天在學校,問了老師什麼問題?」從不斷地提出問題來尋找真理,是以色列教育的一大特色。

培養動手的能力

以色列教育還著重培養孩子動手的能力。希伯來文中的學習和教導都是同一個字,引申的含義為「得到知識後,要分享出去」,或者是「有了點子,就要做出來。」

班夏哈表示,以色列學生是全球出名的有創意,如他在跨領域學院(IDC)教授「正向心理學」,第一堂課後學生覺得很有趣,認為能夠啟發小朋友,立刻就將這堂課程改編為「兒童版」,放YouTube上教導更多年紀小的孩子。

位於首都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是以色列最早興建的大學之一,包括創校的董事愛因斯坦在內的7位諾貝爾獎得主都就來自於此。該校還特別修建一座「諾貝爾牆」,陳列這群校友的照片。


愛因斯坦(圖片來源:Einstein 1921 by FSchmutzer-restoration/Ferdinand Schmutzer/Wikimedia/公有領域CC0)

許多人都曾請教過希伯來大學校長班薩森,為何全球諾貝爾獎得主,每5位就有1位是猶太人?他總喜歡這樣回覆:「教育觀點不同,猶太人喜歡創新,並將點子付諸實行,從家庭到學校皆如此。」

重視科學精神

以色列不是重視「科學教育」,而是教育本身富有的科學精神,比如鼓勵學生問問題,保持好奇心,帶有懷疑的精神,不給標準答案。

曾經有個笑話是:一個猶太人在某地開了家「加油站」,生意很好,所以客人愈來愈多;另一個猶太人就想,既然人多了,我就在旁邊開個「餐廳」,結果生意也是愈來愈好;另一個猶太人想,既然如此,我就來開個「旅館」。

如果換成華人,很可能變成:一個華人開了家「加油站」,生意愈來愈好;另一位華人就在他對面也開了家「加油站」,然後價格比第一個便宜;後來另一個華人也在附近開了「加油站」,價錢比前兩家還便宜。削價競爭的結果是:大家都關門大吉。這雖然只是笑話,卻表現出相異的思維方式。

以色列中小學的特色,看似開放、自由,國際競賽成績不佳,但卻啟發了孩子的好奇心,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跟閱讀興趣。若說亞洲社會的教育贏在起點,那麼以色列的教育正好相反,雖然起步晚,但後續爆發力十足,可能贏在終點。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