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形勢不太妙(圖)
川普欲放下北美包袱,專心應對中國。(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8月31日訊】(法廣RFI)中美新一輪談判無果而終後,中美貿易戰孕育著更大的風暴。從目前局面看,主動權在美國一邊,中方疲於迎戰。中方指望著美國中期選舉不利於川普的結果是否會出現?川普商貿戰四面出擊最終削弱自身的局面是否可期待?
穩住北美單打中國
北美貿易協定談判出現重大轉機,繼美國總統川普宣布與墨西哥達成自貿協定後,週三,川普表示,與加拿大在同一框架下的談判「進展不錯」。從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幾乎同時傳出的消息也予以證實。特魯多提及從現在起到星期五達成協議存在著可能性。他的首席談判代表,外長弗裡蘭也表現出樂觀期待。回想起數週前圍繞北美貿易協定談判在夥伴國產生的嚴重爭執,這一新局面的出現不無與川普欲放下北美包袱,專心應對中國有重大關係。
美國經濟局面持續轉好
手中沒有大牌的中方一直暗暗期待著川普的削弱,這種削弱主要體現在三方面,美國與其他貿易夥伴國糾纏不清;美國經濟減緩;美國中期選舉共和黨受損,削弱川普決策等等。
首先,美國與傳統夥伴國的經貿關係正在明顯改善,與墨西哥簽署協議,與加拿大的談判正在朝著一個積極並極有望很快達成協議的方向進行;與歐盟達成休兵並朝談判美歐自貿協議的方向前進,儘管這一過程仍然持久並且複雜;歐盟與日本迅速達成貿易協議則是西方夥伴國之間談判順利的又一明證,總的來講有利於川普。
其次,美國經濟持續走好,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更好。美國商務部剛剛公布的數據顯示,在川普預算政策支持下,以及商貿戰開始前出口猛增的背景下,以年度計算,比起第一季度百分之二點二的增長率明顯加速,二季度美國經濟增長百分之四點二,這是美國四年來最強勁的經濟增長。
美國中期選舉結果雖然難以斷定,但川普對中國推行的強硬路線在共和黨中獲得相當支持。美國蓋洛普七月份進行的民調顯示,百分之六十二的共和黨支持者認為;「從長遠來看,對中國徵收制裁關稅將使美國經濟變好」,這被視為對力爭在11月贏得中期選舉的川普十分有利。
中美貿易戰走向的幾個腳本
中美上週在華盛頓的新一輪談判沒有達成任何妥協,各方分析川普將繼續推行強硬路線,除了業已啟動的500億美元對華關稅,美國可能最早將於9月對價值2000億美元的進口中國商品加征百分之二十五的關稅,中方也已列出600億美元的報復清單,但是,正如各方早已指出的,大戰持續,中方最後將失去對美方進行等額報復的條件。
『日本經濟新聞』對中美貿易戰走向的分析提出兩個腳本,一個是新制裁啟動,雙方陷入泥沼,但從分析看,中方陷的更深,「但中國礙於情面不肯向美國低頭。即使願意擴大美國農產品和能源進口,也不會在美國所要求的結構性問題上做出讓步,例如廢除『中國製造2025』等等」;該報設想的另一個腳本是商貿戰引發市場震盪,最後結果相互妥協,但似乎也不是一種對等的妥協。
該報引述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中國研究項目副主任肯尼迪預計:「川普政府對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關稅幾乎已成定局,除非美國經濟減速」。對中方而言,最擔心的是如果貿易戰持續升溫,「市場劇烈動盪,引發整體經濟陷入混亂的事態,中國將被迫修正應對策略」,「中國尤其警惕的是人民幣的外匯市場」。該報預計,如果人民幣急劇貶值,中國可能不得不出售外匯儲備中的美國國債,進行貨幣防衛,假如這樣,混亂將波及美國甚至世界市場。「強硬的川普政府也不能對問題視而不見….中國也可能大膽做出讓步,與美國達成妥協」。
「中方必勝」與「顛覆性錯誤」
中美貿易戰打到這種地步,應該說,中國社會的擔心與日俱增,學界、經濟界已有不少人站出來呼籲當局清醒應對,有許多更抱持悲觀態度。
中共黨內不滿日增,習近平高調出面強力壓制。有的官員呼籲中國當心落入美國總統里根對前蘇聯設置的「星球大戰」那樣的歷史性陷阱,有的官員還處在一種情緒高漲狀態。
官方輿論已沒有最初習近平表態「以牙還牙」那樣露骨的氣勢,似乎溫和抵抗與中國必勝兩種言論在交雜。最典型的是中國商務部前副部長魏建國與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長陳文玲28日在北京舉行的一場研討會上發表的言論。
魏建國指未來五年,非洲將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大出口市場。他還說:美國經濟實力難與中國匹配,因為中國經濟有韌度,並且掌控者整個工業生產流程。因此,中國對貿易戰可以進行長期的準備,但美國撐不了多久。陳文玲則稱,時間「是在中國這一邊」,而且中國是「站在道德的高地上」,根據中美兩國發展的潛力,「中國將會是勝利的一方」。
官媒『人民日報』29日發表的題為「理性認識當前的中美貿易摩擦」顯然要比前述兩位官員謹慎。這篇出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之手的文章稱,中國「既要丟掉幻想,堅定應戰,又要保持理性,努力維護大局穩定」。尤其中國要「保持戰略定力」,避免蘇聯在冷戰中被拖入軍備競賽的「顛覆性錯誤」,以及日本在貿易戰中出現泡沫經濟,該文稱,「殷鑒不遠,教訓深刻」。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