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流動性氾濫,誰在裸泳?(圖片來源:Pixabay)
【williamhill官网 2018年8月15日讯】(看中國記者杜宇軒綜合報導)在全球金融海嘯屆滿10週年前夕,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戈夫(Ken Rogoff)警告,中國沉迷於舉債和依賴投資來拉抬成長,一旦這種經濟模式無法支撐下去,恐引爆嚴重的金融危機。
羅戈夫表示:「中國每年的信貸成長速度快於經濟成長,有時候是經濟成長速度的1倍,這種情況無法永遠持續下去。即便信貸成長速度放緩至與經濟成長速度一樣,北京當局仍會面臨問題。」他打個比方說,「當你以高速駕駛火車時,鐵軌上所出現的任何碎片,就可能使火車出軌。」
回顧2008年所發生的金融海嘯使得各國經濟環境變得相當惡劣,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太多國家的銀行都依賴過度的表內外槓桿,再加上當時經濟上的景氣循環推波助瀾與各銀行嚴重去槓桿化的過程所造就。最後,伴隨著各銀行資本質量受到侵蝕,各銀行手上握持的流動性資金實在不足以抵禦這場浩劫,致使全球央行聯手紓困華爾街。
在金融海嘯、資產泡沫破裂之後,美聯儲將利率降到了接近零的水準,卻仍舊無法拯救經濟和解決流動性不足的問題。同時,企圖以短期利率影響市場利率的效果也大打折扣。正所謂「非常時期,要用非常手段」,「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簡稱QE)的貨幣政策遂被端上了檯面救市。
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後,美聯儲一共施行了三次「量化寬鬆」。QE是一種「非常規」的貨幣政策,以美國而言,主要是透過購買美國公債、政府機構債和抵押債券的過程來增加貨幣供給,刺激信貸和經濟復甦。之所以稱作「非常規」的貨幣政策,是因為美聯儲在傳統上是以調控利率和透過公開市場操作來實施貨幣政策,利用短期利率的變動來影響市場的利率以達到設定的通膨目標和就業水準。然而,傳統的貨幣政策已無法處理資產泡沫的形成。
2010年9月12日,由27個國家銀行業監管部門和中央銀行高級代表組成的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就《巴塞爾協議Ⅲ》的內容達成一致,全球銀行業正式步入巴塞爾協議III時代。《巴塞爾協議Ⅲ》是由國際清算銀行制定,同時獲得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的中央銀行參與制定並同意實施的全球銀行監管標準。
作為巴塞爾協議的第三版,協定著眼於通過設定關於資本適足率、壓力測試、市場流動性風險考慮等方面的標準,從而應對在2008年前後全球金融海嘯中顯現出來的金融體系的監管不足。2017年12月7日,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於發布聲明稱,完成巴塞爾協議III資本框架,銀行將面臨更嚴格的資本監管。新的框架要求銀行最低資本標準需要達到監管者設定的標準公式收益率的72.5%。
今年上半年,中國央行已經三次降準,再加上中期借貸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MLF)等工具,已經投放中長期流動性約2.8萬億元,遠超去年全年1.76萬億元的總和,是去年全年的1.6倍。
中期借貸便利(MLF)是貨幣工具,央行可藉此向流動性不足的金融機構提供資金。這個做法有兩大好處,首先中國央行改用借貸便利,就無需續行雙降,中國央行憂心調降存款準備金率會加劇資本外流,降息則可能吹大房市泡沫。再來,銀行手邊資金充沛,大買中國公債,也壓低了實體經濟的長期借貸成本。
7月23日,中國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就財政金融政策表態,釋放全面寬鬆的轉向信號。但是,在面對國內股匯市下行,P2P網貸平台爆雷;對外又逢中美貿易摩擦互加關稅之際等兩方不利因素的衝擊下,中國經濟形勢可謂內憂外患的步入嚴峻時刻,金融數據顯示,社會融資規模正加劇萎縮,對此,中國央行於市場出臺中期借貸便利(MLF)被市場人士認為中國QE不遠了。
2019年1月1日起將結束Basel III的過渡期間,開始全面正式實行上路。試問,中國能跟上國際金融改革的腳步嗎?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子學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