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8年8月1日訊】小米科技宣布推出空調,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商業標準性事件。作為傳統行業顛覆者,小米科技要做空調了。格力的手機大家似乎還沒怎麼用上,而小米科技的空調已經出來了,競爭對手已經把火燒到後院了,那麼中國家電行業新一輪的洗牌是不是要開始了呢?
說來有趣,人們總覺得別人家的飯吃著香,生意嘛也總覺得都是別人家的才是好生意。靠手機起家的小米科技這已經是三年來第三次要做空調了:
第一次,2015年小米科技和美的合作,推了一款青春版空調,但是價格將近3000塊,高不成低不就,市場幾乎沒什麼反應;
第二次,小米科技找供應鏈自己做,定價4000元以上,事實證明,脫離性價比路線,屬於路線錯誤;
第三次,重新回到性價比的正道上,價格戰一觸即發。
這一次,小米科技是找長虹來代工生產,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長虹的產能是小米科技空調最核心的問題和看點。這是一句正確的廢話,作為任何一個成熟階段的製造業生意,它的基本競爭優勢都是產能和體量。只有產能足夠大,才能降低單位成本,同時,產能足夠大,才能平攤高額的研發支出,去薪火相傳迭代的接力棒。因此,產能都不行,那還談啥。
這就好比說,一個高中新秀想要去打NBA,你說我身高不太夠,那是啊,身高不夠怎麼競爭?兩米三本來就是競爭優勢,身高本來就是競爭壁壘,沒有這個壁壘,競爭起來難度就會非常大。所以,身高不夠,那就多吃點鈣片,先長到兩米再說競爭的事吧!
對於企業競爭也一樣,產能本來就是最重要的競爭優勢,現在中國空調行業年銷量大概在7000萬臺,出口大概在4000萬臺。這其中格力和美的雙寡頭加起來大概是5000萬臺,長虹的產能目前只有300萬臺,計畫擴產能到400-500萬臺,從份額來看,完全無法衝擊現有的市場結構。
那麼既然小個子高中生去打NBA沒有競爭優勢,而且定價比別人低,同時沒有規模優勢,成本又比別人高,自降利潤率這種傷敵20,自損18的事,做它有意義嗎?
其實還是有意義的,小米科技的智能家居網路一直在延伸,最早是手機,然後是電視、盒子、音箱、插座,以後假如說空調、洗衣機、窗簾、電燈,這一切它都卡位布局完畢,那麼家居之間會成為一個閉環的網路。什麼叫網路?一個串聯的網路,只要其中缺掉一環,那麼整個網路就無法工作。反過來講,你為了讓整個網路更高效運轉,你只能補上其中缺少的那一塊。
網路效應一旦真正形成,會擁有很強大的用戶忠誠度和轉移成本。
那麼假如不是為了要賺空調的錢,而是為了這張網,那麼後者能不能成功呢?小米科技有先發優勢,但是並不意味著沒有競爭:網易也在試圖做這張網,無印良品也試圖做這張網。大家都意識到了,販賣生活方式是一個好生意。因為販賣生活方式,能帶來網路效應,這個網路效應能擁有比販賣單品更加強大的用戶忠誠度。這種集齊一套召喚神龍的網路效應,就像遊戲裡面,玩家收集裝備和套裝的行為是一樣的,當集齊一套會獲得額外的增益效果時,套裝本身就擁有極為強大的用戶忠誠度,即使其他裝備,單拿出來一件,參數更好、更有優勢,玩家也不願意輕易脫下套裝。
當然傳統家電自然也意識到了這種網路效應的威力,美的也早已經在全品類布局了。
未來,誰能率先編織好這張大網,誰能率先做到向用戶販賣整個生活方式,誰能夠通過規模優勢獲得更低的成本,通過網路效應獲得更大的用戶忠誠度,誰將會是下個時代的贏家。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辛荷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