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陪伴,對孩子有多重要?(組圖)
父母的陪伴,對孩子有多重要?(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父母的陪伴,對孩子有多重要?
從嬰兒到少年,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離不開父母的關心和陪伴。
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指出,「依戀」是嬰兒的生理需要,是人類的本能行為,而與嬰兒形成依戀關係的最佳人選,就是母親。
母嬰之間親密的情感聯結,是促進嬰兒個體發展的根本力量。
良好健康的依戀關係,對於孩子日後的人格塑造和社會適應,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反之,不健康的依戀關係、或者依戀關係的缺失,則會讓孩子從小就陷於發展的劣勢。
在兒童期和青春期,這些孩子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比如焦慮、憂鬱、缺乏自信、迴避人際交往等等。
心理學的調查發現,有許多焦慮症患者,在親子關係中都處於「不安全依戀」的狀態。(圖片來源:Pixabay)
心理學的調查發現,有78%的精神病患者、75%的憂鬱症患者以及84%的焦慮症患者,在親子關係中都處於「不安全依戀」的狀態。
缺少了正常的依戀關係,就如同埋下一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在孩子將來的生活中爆發出嚴重的後果。
不僅僅是嬰兒時期,步入童年和少年的孩子,也一樣需要父母的陪伴。
社會學研究表明,決定一個孩子未來發展的最關鍵因素,不是學校教育,而是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讓孩子耳濡目染。
如果父母交際能力很差,孩子往往也會害怕社交;如果父母關係十分惡劣,孩子將來的婚姻常常也免不了亮起紅燈。
而那些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問題就更大了。
沒有父母的示範和指引,他們很容易變成汪洋上迷途的小船,在放任自流中走向毀滅。
在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當中,少年小四就是沒有得到父母和社會的正確引導,從一個好孩子慢慢淪落為小混混,最終走上了違法犯罪的不歸之路。
多些關心和陪伴,別做孩子的「陌生人」
孩子的成長歷程只有一次,父母錯過了就是錯過了,再也沒有追悔和補償的餘地。(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孩子的成長歷程只有一次,父母錯過了就是錯過了,再也沒有追悔和補償的餘地。
要知道,你的漠不關心,很可能成為「殺死」孩子的凶器。
所以哪怕工作再忙,生活壓力再大,也不要忽視對孩子的關注。
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哪怕只是一點點時間,多陪一陪自己的孩子吧!
美國社會學家帕蒂・惠芙樂提出,對於那些工作繁忙的父母,可以通過「專門時間」的模式來與孩子相處。
所謂的「專門時間」是這樣的:每隔一段日子,就專門拿出一段時間來,關掉手機、關上房門,專心致志地陪伴孩子。這段時間如何安排,一切由孩子說了算。
這段時間的長度可以靈活調整,既可以長達一整天,也可以短至15分鐘。因為,陪伴孩子的關鍵不在於時間長短,而在於專注與否。
這種方法,就是要讓父母和孩子,都放下外界的一切喧擾,享受只屬於彼此的專注時刻。對於親子關係的提升,這是再好不過的了。
如果父母遠在外地工作,不能常陪在孩子左右,又該怎麼辦呢?
其實,在通訊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父母還可以選擇許多別的方式,經常與孩子聯絡感情。
父母可以選擇許多別方式,經常與孩子聯絡感情。(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電話、視訊、傳訊息,包括社交媒體上的互動,都可以作為通向孩子心靈世界的紐帶。
身在遙遠的外地,更有必要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媽媽時刻陪在他們的左右。
縱然相隔千里,可我們的心,仍舊緊緊地連在一起。
除此之外,還得注意隔代教育對孩子的不良影響。
有條件的話,最好還是把孩子帶在身邊,而不是丟給家裡的老人。
這樣一來,其實也減輕了老人的負擔,在對孩子盡到責任的同時,又何嘗不是孝心的一種體現呢?
讓孩子看到父母的榜樣,感受父母的溫暖,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把孩子丟給長輩,雖然獲得了一時的便利,最後卻往往得不償失。
呵護孩子的同時,其實也是在珍愛我們自己的生命。(圖片來源:Pixabay)
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呵護孩子的同時,其實也是在珍愛我們自己的生命。
身為父母,就算再苦再累,也要對孩子多些關心、多些陪伴。
別讓自己變成孩子的「陌生人」,別讓孩子的成長留下永遠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