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計畫地」刪去了臉書上500多位好友(組圖)
真正深層的朋友,相當稀少珍貴(Pixabay)
【看中國2018年6月17日訊】與換日線「相識」的過程
對於再怎麼喜愛搖筆桿的人而言,定期寫作、按時交稿,就像是中學時交週記一樣,很有壓力的。
村上春樹就曾在《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一書中提及,「寫作」是種高強度的腦力工作,需保有專注力和持續力;很像是訓練跑馬拉松,一個跑者(作者)要準備練跑菜單(寫作架構)、研究路線(蒐集素材)、定期檢視表現、接受反饋、不斷修正、並持續地重複這過程。
故幾年前,當我在換日線初試啼聲投稿,意外受到主編青睞,邀請我開設專欄時,我一點也沒猶疑的婉拒了。就跟健身房明明在家樓下,我卻懶得去運動一樣,當時,我貪圖隨心所欲,希望所有分享,都能建立在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的心態上;我並不想嚴謹的規範自己,或受出稿後點閱率的影響,左右心情。
幾年間,無心插柳的投稿,卻也意外地帶給我許多職涯、人際與生活日常上的不同際遇。認識到令人景仰的專家與讀者越多,便越期許自己也能如他們一樣,分享回饋;也因此,在換日線成立3週年的時刻,感謝編輯們重視和再次邀請,我於今年初正式加入了專欄作家團隊,並藉此機會,反思3年來,引導我在想法與行動上改變的契機。
擔任公關的全盛時期:一天打300通電話,真正深層的人脈,卻相當稀少珍貴
我是名公關。我協助經營品牌形象、對外公關傳播、產品訊息溝通、與企業危機處理。過去,我的工作需要大量地社交,除傳統的媒體關係經營,也需要長期關注社群上的意見領袖與網紅們。
依稀記得在全盛時期,我每天需反覆撥打300多通電話,持續一週以上。因為需要聯繫的人數眾多,又不能為此耽誤其他工作,我特地準備了臺計時器,控制每通電話在3分鐘的時間,用最言簡意賅的方式「講重點」。我也曾需在一週內聯繫上百位網紅們,與每位深聊近50多分鐘;那周結束時,我的喉嚨都出血了。
當時的日子,就像電影《華爾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的主角在炒股的情景一般,工作忙碌到我減少喝水,就能降低上洗手間的次數,不放下話筒(只按掉通話鍵),就能爭取更多時間撥號,比其他人多打上幾通電話。
那幾年,因工作的屬性,我有目的性的累積了許多人脈,每天生活在外人觀感中很光鮮亮麗;但隨著次次專案的結束,目的消失了,這些「只因商業合作」而認識的人脈,在未有更深層的經營下失去了意義,導致最終都是疏離的。
英國人類學家Robin Dunbar教授的TED Talk演說。
「每人平均只能擁有150位朋友,真正能緊密維繫的,也只有5位」
英國的人類學家、牛津大學的演化心理學教授Robin Dunbar發表了最為著名的"Dunbar’s Number"(鄧巴數字):每人交友(建立實質關係)的最大極限,平均是150位,且在這當中,真正能緊密維繫的,大概也只有5位之多。
另一則發現也有一曲同工之妙:每人平均擁有約155位臉書朋友,但我們遇到困難真正會尋求幫助的,也僅有4位而已。道理很單純,就像人類無法在水下呼吸、兩秒半內跑不完百米、用肉眼看不到微波那樣,多數人若要維繫和經營友誼,不大可能比這個數字多出太多。
我十分熱愛我的工作。但3年前,我逐漸對於膚淺的關係感到無力是從。如果「溝通」是件人與人相處之間,如此重要的事情,那我深信,必須要把有限的精力和時間,投放到對的人身上,從兩個部分做起:
1.重拾那些對我而言重要的關係,並主動深入經營。
2.去除那些較為疏離、取代性質高的關係,從刪減臉書上的朋友、取消追蹤不必要的平臺、和移除手機裡的聯絡人開始。
3年來,我很努力執行的6件事情
2015年春天,就在我決定縮減社交圈、用心的經營質量較高的人際關係時,我輾轉看到李開復的建議:
1.主動去接觸認識你想結識的人,把精力放在最有緣分、最有合作可能的人身上。
2.真誠盡力地幫助別人,不求回報,不帶條件。
3.樂於接受別人的幫助,並真心感謝。
4.樂於介紹你的朋友相識。
5.請朋友幫你介紹更多你想認識的人。
6.定期和朋友相聚,用網路保持聯繫,不要等到有要求才相見。
圖/李開復臉書
乍看之下簡明扼要,但實際執行,是有困難的。因此,我特別挑選了自認進入門檻相對較容易的第2項;不僅如此,我還特別加設了更嚴苛的條件:
1.10分鐘內能解決的小忙:我要求自己全數答應,立刻動手處理。因為我的舉手之勞,說不定能解決對方夜裡難眠的困擾,我希望我的朋友都睡好覺。
2.我無法幫忙上的:我要求自己一定要引薦另一位或許能解決A朋友問題的B朋友,讓他們互相認識(順道達成第4項)。
當年截圖後,手機、電腦、平板都各存一份,隨時提醒自己。3年下來不斷練習,我逐漸感受到很正向的回饋,併發覺,當我真誠不求回報的幫助別人、並樂於介紹我的朋友們相識時,久而久之,3、1、5、6項都會順理成章的發生。
漸漸發現:「人生會不斷的幫助你淘汰不必要的朋友」
一開始要主動刪除他人,自己心裏的門檻是最難跨過去的,就像要回收舊衣一樣,難分難舍(所以我也發展了一套斷舍離的評斷機制:一年內,我們都未相互往來的。)有人發現自己被刪除了,當然會惱羞的回頭質疑我,我是這樣回覆他們的:
哈佛大學醫學院費時75年,發表了一份關於「幸福感」的研究:他們致力於找出「讓一生美好的關鍵」。最終的訊息很清楚:
「美好人生將建立在良好的關係維護上。」
既然過去一年,我們都未曾經營這段淺薄的友誼,那失去了也就不可惜;但若你我都願意共同努力,往後我們一定要時常走動,交換想法,幫助彼此成長。只是,讀者們一定猜得到,並非每人都稀罕作我的朋友。我因此失去了很多友誼:那些我主動刪除的、不喜歡我的轉變的、不認同、不願意再相交的朋友。
可是,我也透過上述的6個方法,贏得了更多能夠互相加持、幫助彼此成長的新朋友。我的摯友、受到許多女性歡迎的網紅美樂蒂Melody、同時也是臺灣涼感衛生棉愛康的執行長,就是其中一位。我們因工作而相識、因性情而相交、因理解而相惜。她曾這麼說:「人生會不斷的幫助你淘汰不必要的朋友。」不用覺得可惜,因為人生的時間、精力、資源有限,我們都應該慎選所投資的對象和事務,盡量不浪費在無法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人身上。
願我們幫助彼此,成為更好的人
對一年後的自己,我想說:「注意力的價值,與其所關注的對象成正比,你應該竭力避免在小事上浪費過多時間。」節錄自Marcus Aurelius在《Meditations》(瀋思錄)所寫的一句話。
對一年後的換日線,我想說:「介意的人不需在意,在意的人不會介意。」換日線3年來從無到有,肯定遭受過外界的質疑批評,抑或讀者們不全然認同的建言指教,但也因此吸引到志同道合的讀者與作者們齊聚。專注在經營長久、能讓自己持續發揮價值的關係中,換日線肯定會在未來累積更多知音。
希望我們身邊,一直能有這些「能彼此幫助成為更好的人」的朋友存在。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