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瀕死體驗:研究死是為了更好地生(圖)

 2018-04-16 12:5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瀕死體驗:研究死是為了更好地生
「死亡」究竟是怎樣一種感覺呢?(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神奇不等於神秘莫測

正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一樣,每個人的瀕死體驗也不盡相同,甚至可以說是「五花八門」,但「神奇」卻不能與「神秘莫測」劃等號。在馮志穎及其合作夥伴、天津安定醫院副主任醫師劉建勛已完成的以唐山大地震為代表的非預期性瀕死體驗研究中發現,瀕死體驗絕非完全的雜亂無章,沒有規律。

在他們的研究報告中,把人遇到災難時可能產生的瀕死體驗歸納為40類,主要有生活回顧、隧道體驗、意識與軀體分離、軀體陌生感、身體異常感、失重感、世界毀滅感、同宇宙融為一體感、死亡矛盾感及時間停止、情感喪失等。有的人瀕死時只感覺到其中的一兩種體驗,有的人則多種體驗同時並存或交織出現。

根據研究中的統計,有半數以上的人瀕死時在對生活歷程進行回顧;近半數的人產生意識從自身份離出去的感受,覺得自身形象脫離了自己軀體,游離到空中。自己的身體分為兩個,一個躺在床上,那只是個空殼,而另一個是自己的身形,它比空氣還輕,晃晃悠悠飄在空中,感到無比舒適;約三分之一的人有自身正在通過坑道或隧道樣空間的奇特感受,有時還伴有一些奇怪的嘈雜聲和被牽拉或被擠壓的感覺;

還有約四分之一的人體驗到他們「遇見「非真實存在的人或靈魂形象,這種非真實存在的人多為過世的親人,或者是在世的熟人等,貌似同他們團聚;此外,當危難降臨時,確信自身已經死亡或正在走向死亡,是災難倖存者另一普遍存在的內心感受。有時則呈現為死亡矛盾感,即在確信自身已經死亡的同時,仍然體驗著生存於世的喜悅。

研究報告指出,每個人不同瀕死體驗的產生,受到個人經歷、社會心理及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比如是否相信靈魂及命運、對死亡的看法以及對瀕死體驗知識的瞭解都會直接影響到產生瀕死體驗的各類及內容,此外,文化程度、職業、婚姻、性格傾向等也會對瀕死體驗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研究還發現,半數以上的人在遇險時不但不害怕,反而是思維特別清晰,心情格外平靜和寬慰,無任何恐慌感,甚至有的人在這危難之際,還有某種歡樂或愉快的感覺,同時覺得思維過程異常迅速,浮想聯翩。在「死而復生「之後,對當時瀕死體驗的記憶,也往往會在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長的時間裏,一直保持清晰,用「刻骨銘心」一詞來形容這種記憶,絕不過份。

研究死是為了更好地生

瀕死體驗研究的是死亡,而開展這一研究為的卻是活人。馮志穎介紹說,精神醫學理論和實踐證實,人在危險境遇中的精神狀態,可反映出他的生存能力。心情平靜和行為鬆弛有利於身處絕境的人保存自己;相反,驚慌、恐懼或垂死的悲痛,都會迅速剝奪體內能量的貯備,加速死亡的來臨。因而,對瀕死體驗的認識和理解,對人們更好地活著,有著不同凡響的意義。

首先,對瀕死體驗的認識和理解,有助於對面臨死亡的人進行救生、安撫和醫療照顧,使其適應和增長對死亡的抵抗力。這一點,對於大災後獲救及患了不治之症而隨時受到死亡威脅的人來說,是一種支撐力很大的精神力量。

其次,對企圖自殺者可利用他人的瀕死體驗增進對生命價值的崇敬和留戀,從他人瀕死體驗中產生倖存於世的喜悅,擺脫厭世思想,重建生活信念。這正如人們常說的,死過一次的往往看人看事都比過去豁達的多了,許多事情被「看開了」。

此外,對瀕死體驗的研究,還可從另一個側面幫助完善關於精神病的科研和治療……

瀕死體驗研究意義匪淺,但世界上在開展瀕死體驗研究方面卻一直是舉步維艱。早在1892年,瑞士地質學家赫姆便根據對爬山跌下者的調查,對瀕死體驗做了現象學的描述,開了這項研究之先河。此後100多年來,世界上許多學者投身於這個領域,但突破性進展一直很少出現。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瀕死體驗研究涉及到醫學、社會學、心理學、心靈學等諸多學科,內容複雜。另一方面,雖然每個人一生都會至少產生一次瀕死體驗,但人死不能說話,能夠敘述這種感受,可供調查作研究樣本的,只能是那些遭受嚴重創傷或疾病卻意外地獲得恢復、僥倖脫險的人。其數量在人群中少得可憐。

中國,開展這項研究更有著其特殊的困難。因為在中國人的觀念中,讓「死」過一次的人自己敘述最不願回憶的一幕,無異於剝開人家的傷口;再撤上一把鹽。特別是在許多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提起死亡很不「吉利」。即使死裡逃生,人們往往也對這段往事不堪回首。

馮志穎在對唐山大地震倖存者進行調查時,就多次遇到了被訪者被突然激怒的難堪場面。一位在地震中失去了妻兒、自己也高位截癱的工人在被訪時突然大聲喊起來:「我不回答你們的問題。過去的一切我都不願意再想起來,我受不了這種刺激!。」說完便將床上的物品一下子扔在地上。馮志穎等人在對那場造成唐山24.2萬人死亡、16.4萬人重傷的浩劫中的倖存者所做的瀕死體驗調查中,只獲得了81例有效的調查數據。而據說,這個數字在世界上竟是瀕死體驗研究史上採集樣本最多的一次研究。

談起這些,作為把瀕死體驗研究引入中國第一人的馮志穎感慨萬千,對那些不願再觸及傷心之處的人們,他時常也產生一種內疚的心理。遇到被訪者不願接受調查的情況,他從不強迫或糾纏,並且很理解和同情他們,但作為學者,他要把這項研究堅持進行下去,以造福更多活著的人們。

自從1987年馮志穎正式開始瀕死體驗的實際研究以來,已經系統地完成了非預期性死亡瀕死體驗的研究,研究成果得到了世界同行的承認和讚揚。學術論文在世界上最權威的《瀕死研究雜誌》上發表後,在這一領域同仁中引起了轟動。目前,在每天承擔著大量醫療臨床和行政任務的同時,他和他的同事正在瀕死體驗研究的道路上繼續探索。據悉,更貼近大多數人生活的預期性死亡(如疾病惡化、手術併發症、企圖自殺等)瀕死體驗研究課題已經啟動。

責任編輯: 姚馥鎂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