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並不發達的過去,在心臟上做動刀,曾被醫學界公認為一種「禁忌」。(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在醫學方面也取得了無數重大的突破,尤其心臟外科,不但出現了人造心臟,還有3D列印修復心臟的技術。
在心臟上做各種手術,如今是一件看起來再自然不過的事了。然而,在醫學並不發達的過去,在心臟上做動刀,曾被醫學界公認為一種「禁忌」。
從醫生到普通老百姓都認為,心臟是上帝創造的人體的核心部件,神聖不可侵犯。可以在其他器官修修補補,唯獨心臟是禁區。於是那時候的人們,心臟一旦出問題,基本只能等死。
誰能想到,上世紀40年代,這一禁忌,竟然被一位沒上過大學的黑人小夥兒Vivien Thomas打破了。
Thomas出身貧寒,飽受歧視,卻堅持追求知識,從一名毫不起眼的木匠,成為世界第一例心臟外科手術的執行者之一,拯救了許多人的生命,卻又因為膚色被人們一度選擇性遺忘。
Vivien Thomas成為世界第一例心臟外科手術的執行者之一。(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Thomas的故事,得從頭說起。
1910年,Thomas出生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新伊比利亞,後來隨家人遷到了田納西的納許維爾。
父親是個木匠,家境貧寒,但父親一直支持Thomas讀書上進。
Thomas從小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醫生,救死扶傷,深知醫學院門檻高的他,一直在拚命讀書,各門功課都非常優秀。
1929年,Thomas從當地唯一一所願意招收黑人的高中畢業,打算繼續上醫科大學深造,以後成為一名醫生。
醫學院的學費生活費都是家裡負擔不起的,Thomas不得不跟著父親一面做木工活,一面為第一年的學費存錢。
之後不久,Thomas在田納西州的農業和工業學院報名讀了一陣,打算先當一名醫學預科生。
然而,命運似乎有意和他開玩笑,1929年,美國歷史上罕見的經濟危機襲來,股市暴跌、銀行倒閉,經濟一片蕭條,沒等Thomas存上錢,他便被老闆解雇了。
大學雖然上不了,Thomas卻沒有放棄成為一名醫生的夢想。
他開始四處打聽,希望能在醫院謀到一個職位。
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1930年初,經輾轉打聽,Thomas得知範德比大學的著名外科醫生Alfred Blalock需要一個實驗室助手。
然而,在那個種族隔離的年代,Thomas作為一位只有高中文憑的黑人,根本沒資格在實驗室任職。
和Thomas進行一番深談之後,Blalock被這個黑人小夥兒紮實的醫學知識和自我鑽研的態度驚呆了。
那一刻,Blalock看著Thomas,他看到的不是膚色的差異,而是對科學和真理的無差別追求。
他當即決定,想一個「曲線救國」的方式,無論如何要留下Thomas。
最後,他以清潔工的名義僱傭了Thomas,但平日裡除了幹清潔工的活,他也可以自由出入實驗室,參與Blalock的科研。
生平第一次有機會參與正規的醫學研究,而不是自己過去的小打小鬧,Thomas無比珍惜這個機會,他如飢似渴地學習各種醫學知識,專心致志鑽研各種實驗。
平日裡還要抽空幹著清潔工的工作,只拿著比白人同事低好幾倍的工資。
這一切,Thomas毫不介意,因為此刻的他,正走在往夢想前行的道路上,再苦再累,他也覺得無比幸福。
Thomas憑著自己過硬的知識水平和科研能力贏得了實驗室其他同事的尊重。(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進入實驗室後不久,Thomas憑著自己過硬的知識水平和科研能力贏得了實驗室其他同事的尊重,Blalock不在的時候,他幾乎就是實驗室的實際領導者。
在這期間,Thomas參與了Blalock對出血性和創傷性休克原因的研究。
這項研究的成果後來被用於到二戰戰場上,拯救了成千上萬士兵的生命。
1941年,在範德比大學工作了16年後。
馬里蘭州巴爾的摩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向Blalock拋出橄欖枝,邀請他擔任外科部主席,Blalock也邀請Thomas和他一起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繼續擔任他的助手。
對此,Thomas有些猶豫,這時候範德比大學的頭兒Brooks直截了當告訴Blalock,只要他一離開Vanderbilt,他便馬上解僱Thomas,因為:「我沒興趣聘用一個黑人搞科研。」
Thomas這時候已經結了婚,有老婆有孩子,他不能失去工作,更不想放棄醫學研究,最終他攜家帶眷,追隨Blalock到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可是在這裡,種族歧視的觀念更為深重。
以前,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裡唯一的黑人僱員是門衛,當Thomas穿著白色的白大褂走進大廳時,所有人都用無比驚異的眼神看著他。
即便是作為研究員被招聘過來的,依然是同工不同薪,Thomas拿著最低的工資,一家子省吃儉用也經常入不敷出。
在那段時間無比難熬,Thomas甚至想到了換份工作來償還已經欠下的房租,這一次,伯樂Blalock又一次伸出了援手,他為了留住Thomas,不遺餘力與院方爭執,最終學院破例為Thomas加了薪水,使他得以繼續留在大學。
他做夢也想不到,這個自己因為經濟困難差點離開的地方,正等待他創造醫學史上的奇蹟。
在這裡,Thomas和Blalock有幸遇見了另一位醫學偉人Helen Taussig,這位耳朵幾乎聽不見聲音的Taussig女士,一手開創了小兒心臟病專業。
1943年Taussig向Blalock和Thomas講述了她正為之頭疼不已的「藍嬰症」。
藍嬰症學名高鐵血紅蛋白症,是指因血液中異常地出現過多不能帶氧的正鐵血紅蛋白,導致身體出現缺氧變藍症狀。
這是一種出現在嬰兒大身上的先天性遺傳病,患兒通常皮膚會呈現藍紫色。
「藍嬰」們一旦患病,不久之後身體會越來越虛弱直至死亡,死亡率100%。
Taussig對此一籌莫展,她表示,自己研究了很久,認為這種病的癥結在於通往肺部的主動脈被堵塞了。
唯一能解救「藍嬰」的辦法是透過外科手術,讓肺部得到更多的血液。
接下來的幾個月,Thomas開始認真蒐集「藍嬰」的病例數據。
從心臟的變色程度,到心跳的聲音,他甚至還保存了很多因「藍嬰症」死去的患兒心臟用於研究。
透過長期的觀察,Thomas建立了一套自己對肺靜脈系統的理解。
最終,他們得以重建「藍嬰症」患兒兩個普遍癥結的模型並加以深入研究。
Thomas首先開始在動物身上做實驗,他在狗身上創造出一種「藍嬰」般的狀態,然後透過對其進行的吻合術來糾正這種情況。
在Thomas近兩年的實驗室工作中,有200隻狗參與了實驗,其中有一隻名叫Anna的狗,成為了這次手術的第一個長期倖存活體,當Blalock檢查Anna的身體的時候,他對Thomas說:「這看起來像是上帝做的事情。」(Something the Lord Made)
在不斷的試驗中,Thomas還設計出了一種夾鉗,用於手術時讓肺動脈暫時阻塞。(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在不斷的試驗中,Thomas還設計出了一種夾鉗,用於手術時讓肺動脈暫時阻塞。
漸漸地,Thomas和Blalock的試驗越來越成功,他們對「藍嬰症」的治療,也越來越有把握。
很快,他們迎來了一個病例——一位名叫Eileen Saxon的女嬰,她於1943年8月出生,八個月的時候開始出現活動後青紫及缺氧等典型的「藍嬰」症狀。
1944年10月,Eileen因為身體頻繁的青紫、缺氧而再次住院,醫生們意識到,如果不馬上做手術,她將時日無多。
而在當時,心臟手術仍然是外科醫生的大忌,幾乎沒有一個醫生敢在心臟上動刀子,整個醫療界依然籠罩在「外科之父」西奧多.比爾羅特的「魔咒」中:「在心臟上做手術,是對外科醫術的褻瀆。任何一個試圖在心臟上開刀的人,都將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
而對於Thomas、Blalock、Taussig他們三人來說,拯救一個小生命,遠比自己的聲譽重要。
Eileen的家人為了挽救她的生命,也答應嘗試世界上第一例心臟外科手術。
這不僅是世界上第一起心臟外科手術,也是一起當時少有的,在嬰兒身上實施的手術,Thomas加班加點準備手術工具,將原本適合成人的手術工具,統統截短了一英吋。
1944年11月29日,這個無比虛弱的小女孩被護士推進了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手術室。
Thomas、Blalock、Taussig三人嚴陣以待,心情忐忑卻不敢有一絲一毫地馬虎,認真開始了手術。
這個手術實際上是用一條人工導管連通了心臟動脈和肺動脈,讓更多血液供應到肺部,身體的氧氣能得到充足的供應。
手術只進行了一個半小時,Eileen嘴唇的顏色由藍色轉變為粉紅色,手術成功了!
整個醫學界被震驚了,消息傳出,各大媒體爭相報導了這一醫學史上的里程碑。
然而,在媒體鋪天蓋地的讚譽中,Blalock和Taussig被大書特書,Thomas卻因膚色被選擇性無視了。
這項手術也最終以Blalock、Taussig的名字命名為BT分流術,完全沒有Thomas的位置。
從第一例手術成功後,Thomas又與Blalock一起完成了好幾起「藍嬰症」手術。
一直到1949年,先後1000多個「藍嬰症」兒童接受了BT分流術,他們絕大多數都恢復了健康。
自此,心臟手術的「魔咒」被徹底打破,心臟也不再是外科領域不可觸碰的禁區了。
在心臟上做各種手術,如今是一件看起來再自然不過的事了。(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然而遺憾的是,此後的幾十年,每當有關於「藍嬰症」的報導,Thomas的名字總是被鮮少提及。
Thomas繼續留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工作,他後來主管外科實驗室長達35年,教出了無數優秀的心臟外科專家,成為心臟外科醫學的泰斗級人物。
1976年,他被任命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外科講師並被授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1985年,Thomas去世,享年75歲。
Thomas去世十多年後,他的功績終於被世界廣泛認可。
如今再談到「藍嬰症」,人們總會想起那個曾經默默奮鬥的黑人小木匠,那個改變了醫學史的人。
2004年,好萊塢以Thomas真實故事為題材拍攝了電影《天賜良醫》,向世人展示了這位黑人醫學工作者的偉大生平。
在一個飽受歧視的時代,卻不畏艱難,衝破重重阻礙,努力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更用自己的才智造福世人,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
他這一生,本身就是一個「上帝的傑作」。
責任編輯: 傑夫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