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第一週香港恆指出現了漂亮的開門紅。(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1月9日訊】2018年的第一週,全球資本市場再次看香港。香港恆指出現了漂亮的開門紅,尤其是聚集著大量內地中資優秀企業的恆生國企指數,更是打了個漂亮的新年第一槍,單周漲幅達到4.3%,只用了4天,就完成了別人要干好幾週的活。
可是,這個現象是反常的。
一直以來,在香港資本市場上,國企指數都是跑輸恆生指數的。2017年度,國企指數的回報率是25%,相當不錯了。但是恆生指數的年度回報率高達36%,兩者竟然相差了11個百分點。
恆生指數的構成主體,是香港本地的大型公司居多,像金融和地產都是壟斷性質的企業,當然,恆指還有騰訊,騰訊在過去一年因為幾款火爆的遊戲業績大幅增長,公司市值也翻了一倍,極大的帶動了恆指。就像一隻有著超強能力外援的球隊,自己實力不錯又有強力外援加持,於是有了恆指的年度極佳全球表現。
然而,雖然外援個人能力突出很搶眼,但是球隊整體能力,還是要看隊伍集體的綜合實力。那麼如何去觀察一個指數的綜合實力呢?我們要去看指數背後的資產,這些成分公司本身的質量和利潤增長能力。
我們統計了2012年後至今的數據發現,從2013年開始,每年整體法來看,國企指數的年利潤增幅,還有股東權益回報率,統統都是高於恆生指數的,也就意味著,其實論實力,國企指數不弱於恆生,甚至可能還略勝一籌。
可是,這就更奇怪了,為什麼實力強但是表現卻弱呢?這不是2017年一年的現象,而是在連續多年時間裏,國企指數都是跑輸恆生指數的。難道說,中環手握定價權的那些外資機構們,都戴著有色眼睛,心存偏見的來做一件嚴肅的投資行為嗎?
2018年的第一週,我們終於找到了答案,國企指數遠遠跑贏恆生指數,是因為一個重要的消息落地:H股全流通。
在過去,大量的H股公司(境內企業,大陸的生意,但在香港上市融資)大部分股份是被鎖定被限制流通的,有的公司竟然被鎖定了幾千億限售股份無法流通出來。有很多家這樣的巨型公司都是恆生國企指數的成分公司,也就是我們上面所講的隊員。因此,這部分股權的價值就會被低估。
而即使這批公司的市值表現再好,但又因為股許可權制流通,所以它無法為國企指數計入足夠的權重(大多數指數的權重,是按照市值來計權重,誰大誰說話份量重誰影響市場)。
這就相當於球隊隊員雖然個個有實力,但是每個人的實力都被限制住發揮不出來,因此,表現無法與實力匹配,就再正常不過了。所以,這就完全說通了,為什麼國企指數作為一個優質資產,但是卻一直在打折出售,市場表現也總是跑輸恆指。
接下來,我們簡單來討論,為什麼限售會影響一項資產的價值。
最直接的原因,這些大型公司,基本都是海外的外資大行在投資,而他們因為自身體量原因,只能選擇坐大船。這些巨型H公司,船是大船,但是告訴你,對不起沒票,沒空位子,所以外資大行遲遲上不了船。這種限制,不僅造成流動性很差,也直接帶來了流動性折價,無法體現其應有的價值。
還有一個經典的案例是曾經的封閉式基金,因為封閉的原因無法通暢的申購贖回,所以,它常年折價交易,總是一塊的資產8毛賣,甚至更便宜,這個折價就有流動性差的因素。
流動性的因素,也同樣適用於房地產市場,當限購限售之後,雖然掛牌價不變,但是真實的成交價在下面一定是打折成交的,也是因為流動性變差。反過來的正面案例是內地資本市場,交易者活躍錢又多,因此1塊的資產基本都是1塊5在賣,甚至更貴。
最後總結一下,市場化的機制,才能帶來市場化的能真正體現資產內在價值的好價格。H股全流通的推進,讓我們聽到了開船前鳴響的汽笛,塵封已久的懸梯和通道,終於向碼頭髮色各異的人群打開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辛荷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