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影子:越洋電話(圖)


我的房東把撥盤式的電話撥盤用小鎖鎖住,形成「只能接,不能打」的狀態。想打越洋電話,就更別提了。(圖片來源:Pexels)

「人手一機」是現今生活的寫照,只要有手機,隨時隨地都可以打電話與朋友交談聯絡。當然,科技如此進步,從台灣打電話到日本變成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

然而,在我剛來到台灣的時候,事情可不是這麼容易。

想打電話到別的國家,只能利用裝設在家裡的有線電話,而外面的公用電話是不能夠打越洋電話的。況且那時候連手機都還未出現。

當時像我這種家裡連電話都沒有的人,想要聯絡國外的親友,又該如何呢?只得特地出門去電信局一趟才行。

為了學習中文,民國69年到71年間,前後總共大約一年半的時間居住在台灣。

其實,來台灣長住的這件事,我父母相當反對,斷絕一切經濟支援。而我,怎麼也不肯低頭屈服,便自作主張,向學校辦理休學、報名台灣語言中心的課程、買了一張機票便飛來台灣。身邊只帶一點點錢。

當時的台灣,物價並沒有像現在這麼高。以我住的地方來說,一個月租金只需一千元左右;一頓飯大約五十塊錢,便可以吃得既美味又豐富。話雖如此,對我而言,光是應付這些基本開銷,生活過得相當辛苦。帶來的錢在繳付學費之後,已經所剩無幾,只好勒緊肚皮,過著一天一餐的日子。終於,連一千元的房租也付不出來。

正巧此時,收到父親從日本寄來的信。

由於我是未經父母同意、自己決定跑來台灣的,來台後也幾乎沒有和家人聯繫。這是我離開日本之後收到的第一封信。

小心翼翼剪開信封。除了信上問我「過得好不好」,另外還有一張紙,仔仔細細裹著兩張日本的萬元大鈔。

信件裡夾帶現金,當然是不合規定。日日為錢發愁的我,意外見到這兩張鈔票,激動地幾乎掉下淚來。正應了那句老話――「家書抵萬金」。

雖然當時與家裡的關係,是處於沒有聯絡的狀態,但總不能連一句話都不回。不管怎樣,起碼要向家人回報「錢已經收到了」的消息。心中一股強烈的力量驅使我--打個電話回去吧。

那時候的電話,還是撥盤式的。我的房東把電話撥盤用小鎖鎖住,形成「只能接,不能打」的狀態。想打越洋電話,就更別提了。

向朋友詢問的結果,他建議我到電信局去。

聽說晚上八點以後,越洋電話費用比較便宜。我帶著些許緊張的心情,一直等到晚上八點,向東門市場一帶、杭州南路的電信局走去。

現在回想起來,已經是好久遠的事情,還留有一點點印象。

走進電信局,便看到服務台。或許因為已經是晚上了吧,只剩下一位服務人員。空蕩蕩的大廳,沒有客人,顯得分外寂靜。

索取越洋電話申請表,把資料填好後,交給了服務人員,便到一旁的等候區待著。

等候區旁邊,有三個小小的房間,像是路邊的電話亭直接搬到室內一樣。講電話大概是要到裡面吧,我猜想。有一種西洋老電影場景的氣氛。

「三號!」

不多久,服務人員喊了一聲。在他的指示下,我趕快進入三號房間。

密閉的空間裡,加強了緊張的感覺。

眼前的電話,「鈴――鈴――鈴――」突然大聲響起。

拿起話筒,電話那端發出微小的聲音。是的,是父親的聲音。真不可思議。

原本準備有好多話要講,說出口的只有一句「錢收到了」。或許那一刻還跟父親說了許多,但,什麼都不記得了。

中華商場


在民國69年的那個年代,只要是提起「台北哪個地區最熱鬧」,中山北路和西門町絕對是第一、二名。圖為示意圖。(圖片來源:Unplash)

和台灣的年輕朋友聊天,發現一件驚訝的事--當年「頂港有名聲,下港上出名」的「中華商場」,他們竟然完全不知道!少數幾位表示曾經聽過,但是沒去過。

不會吧?!回家上網查了一下,中華商場是1992年拆除的。噢,已經二十五年了呀!

雖說它消失已有二十五年之久,但我卻始終感覺它還存在。每次搭車經過中華路,總覺得那八棟老舊的三層樓建築還熱熱鬧鬧地矗立在這裡。

話說我剛到台灣的民國69年,在那個年代只要是提起「台北哪個地區最熱鬧」,中山北路和西門町絕對是第一、二名。中山北路一向是外國觀光客住宿與消費的大本營,是個充滿時髦感的地方;而西門町是電影院和百貨公司的集中區,一到假日便湧進大批的本地人。

中華商場的位置,是在進入西門町商圈之前,沿著中華路興建的。裡面的商店無數,絕大部分的店面僅僅數坪大,而且採開放式營業、沒有店門。這是我對中華商場店家的印象。

而中華商場都是做些什麼樣的生意呢?單是回想就讓人興奮。

在我的記憶庫中,排名第一的是緊鄰平交道的「點心世界」。店內的牆面貼滿白色的瓷磚;好幾個大型的螺旋槳電風扇固定在天花板上,整天轉個不停。在日本,白色的壁磚加上螺旋槳形狀的電風扇,這樣的組合只有在「錢湯」(公共澡堂)才看得到。光是這樣的店內氣氛,便令我感到新鮮有趣。正方形的桌子墊有玻璃,玻璃下方押著菜單--炒飯、酸辣湯、回鍋肉……還有千萬不能漏掉的鍋貼。剛煎好的鍋貼堆得像山一樣高,陸陸續續從裡面的廚房端到外場來。

我還記得那間刨冰店。

日本也有刨冰,只是清冰淋上各式口味的糖漿而已。那間店讓我見識到台灣式的刨冰,多達十幾、二十樣的真材實料,可以隨自己的喜好挑選;有好多個超大碗公,排列成軍隊般的大陣仗,裡面裝著我從沒見過、各色各樣的冰品配料。最令我難忘的是,碗公上方有個綁著紅色塑膠繩的東西,不停地轉啊轉的。喔,那是為了趕蒼蠅而發明的東西呀。真聰明。

不只是賣吃的,服裝店也有很多。

制服、軍服,甚至是傳統中國服飾。買這類的衣服,走一趟中華商場準沒錯。這是在地人的基本常識。我當時買了一件藍色的中式長袍,至今依然保存著。雖然找不到機會穿出來亮相,卻也捨不得丟。

也有專賣牛仔褲的店。幾條牛仔褲在門口高高掛著,當成招牌來吸引顧客。朋友透露給我一個祕密:「要買麻將牌的話,找牛仔褲店就對了。」當時台灣禁止打麻將賭錢,其實民間私底下打得很凶。一直對於麻將牌具的供需問題、滿腦子疑惑的我,聽到這個以「合法掩飾非法」的手段才恍然大悟,不由得驚歎連連。不過,因為從未實際到牛仔褲店印證過這件事,無法證實朋友的話是真是假。

還有一個專門讓人休息的地方,給我難以忘懷的深刻印象。室內擺放著幾張藤椅,供人們喝茶打發時間。我每次經過,看見上門的客人總是老人家。我將它稱之為「老人休息所」,常想著找個時間進去和他們談話聊天,但終究沒去成。這是我至今仍感到遺憾的一件事。

中華商場還有一樣東西令人難忘,那就是--天橋。

中華商場那兒有幾座天橋,其中西門町圓環的天橋不但長,而且橋上天天有大量的人流來來去去。

我特別喜歡站在天橋上,觀賞四周的景色。

尤其是站在國際牌的巨型廣告看板下方、連接兩棟中華商場、與中華路平行的天橋上,往西門町的方向看過去,是我最喜歡的景致。

站在那個觀景點,同時面對著電影看板,至今還記得由林青霞、江玲主演的電影《中國女兵》。那時候的電影看板全是用手工畫的,人物表情鮮活,讓人感受深刻。這部電影上映的檔期,正巧是我預定回日本的日子。滿心期待的電影便這麼錯過了。

本文留言

作者木下諄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