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7年12月3日訊】「中國製造」遍佈美國的情況已有很大變化,中國製造在美國市場的份額在減少。曾幾何時,美國商場裡的體育名牌服裝和用品上貼著的幾乎都是「中國製造」的商標,而現如今卻已落到了這樣寥寥可數的程度,說明這些品牌已經完成了從中國的「大撤退」,在其他國家成功地「安營扎廠」了。
這種現象與波士頓顧問公司(BCG)今夏發表的《全球製造業的經濟大挪移》報告結果十分吻合。該報告指出,若以全球出口總額排名前25的經濟體作比較,並以美國的製造成本為基準指數100,中國的製造成本指數高達96。也就是說,同樣一件產品若在美國製造的成本是1美元,在中國則需要0.96美元,兩者成本差距已大幅縮小。
報告認為,中國的製造成本大幅提高有三個原因:一是薪資大幅提高,中國的時薪從2004年到2014年十年間的漲幅達187%;二是匯率,2004年至2014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攀升了35%;三是能源成本,中國工業用電成本從2004年每千瓦小時7美元漲到2014年的11美元,天然氣成本更從2004年每單位5.8美元漲到13.7美元。與中國生產成本暴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按生產力調整過的製造業工資從2004年至今的增長幅度不到30%,雖然時薪依舊高於中國,但比中國工人多出來的工資成本被美國更低的天然氣價格、價格低廉的棉花原料、以及當地的稅收優惠和補貼所抵消,因此一些行業已經出現了產業鏈逆轉。
《紐約時報》曾報導,中國的紡紗業成本已比美國高出30%,導致中國紗廠反而前往美國設廠。更多生產商則轉移到生產成本更低的孟加拉國、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等處。另據報導,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均在推進位造基地回遷日本本土,富士康、歌樂、三星等世界知名企業也加快了撤離中國的步伐。
顯然,「中國製造」正在經歷一場空前的危機,由此引發的製造業倒閉潮已不可避免,這裡既有技術趕不上時代、前期投入過多造成資金鏈斷裂的企業,也有無法忍受人力成本急劇上升出現歇業關門的企業,更有試圖轉型升級但是卻沒有成功的企業。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何雲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