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識別財務「造假」

【看中國2017年11月30日訊】最近,滬深兩家交易所向一些上市公司發了問詢函,要求公司對資產出售和會計處理等進行解釋。交易所對於上市公司的利潤調節明顯加強了監管力度。

投資中的風險有很多,最底層的風險就是財務造假。一家你信任的公司,如果進行了財務造假,那就好比在避風港中遇到了暴風雨。

但是就像微信頭像,大家基本都是用本人,發別人的照片冒充是很少的。但是常見的是照片曝光提亮一下,色彩柔和一點,對比度加大一點。是不是本人?是的。是不是本來面目,不是。公司也經常進行這樣的利潤調節,投資者只有做出識別,反向調節,才能真正看清公司的本來面目。

最常見的調節方式是應收賬款。也就是說,公司貨已經發了,但是客戶錢還沒有打過來。2001年美國網際網路泡沫時期,幾乎所有的公司都是這麼幹,不要錢,通信設備你先拿走,不著急結賬,甚至借錢給客戶買自己產品的都有。然後第二年行業一變天,客戶這錢真結不出來,於是出現大量的應收賬款減值,公司利潤大幅下跌。

這種方式也可以反過來調,頭一年應收賬款大幅計提減值,讓資本市場印象大幅惡化,換來極低的市場估值,然後管理層增持和回購。第二年投資者會發現,情況一切挺好,沒那麼多壞賬啊,錢都收回來了,於是利潤暴增,市場估值回升,管理層增持享受到估值回升和利潤大幅反彈的戴維斯雙擊。這種情況一般在一個困境企業換經理人時會出現。

還有一種調利潤的常見方式是賣股票、賣公司。因為主營業務現在不好做,很多公司都買了大量的理財產品,投資股權也很常見,資本市場表現好,正好四季度把投資的股票一賣,那麼年報的業績可能就大幅好轉。如果你去看單季度的利潤表,很多公司第四季度都會出現利潤暴增,尤其主業不行的公司,它總要想著賣點東西,美化一下年報。

相對隱蔽一些的方式是關聯交易。大家都知道今年工業品漲價,原材料特別貴,於是母公司就可以成立一家子公司來採購原材料,比如說紙今年一直漲價。然後子公司用市場價高位進貨,再用非常低的白菜價把原材料賣給母公司,這樣母公司的營業成本會異乎尋常的低,所以利潤明顯大幅改善。

方式方法上它雖然隱蔽,但是報表中你能看到母公司毛利率大幅提升,如果它在短時間內突然毛利率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反常即為妖,那麼它一般是調節過成本項目的。除非財務直接造假,一般情況下的利潤調節,報表中總是按下葫蘆浮起瓢,總有細節能暴露。

調節利潤還有一種慣常的方式,是調節非現金項目,比如說固定資產的折舊。你在購買固定資產的時候,其實已經支付過費用了,只是因為每年使用會造成損耗,因此需要折舊,這種折舊會計入成本,從而影響公司利潤。然而這種成本它其實並沒有現金支出,但卻能很大程度影響利潤表。

還有一種情況,公司的辦公樓是自有資產辦公自用,因此它不屬於投資性房地產,所以會計上不能用公允價值,還是用成本法計價,每年要計提折舊。但其實這個大樓受益房地產市場上漲,可能每年房價還漲了,但是報表上卻沒有體現出來,看起來利潤可能還挺保守。

那折舊它怎麼調呢?

首先,它可以改變折舊年限,本來這個廠房10年折舊完,但是公司改變折舊政策,變成20年折舊完。那麼每年折舊費就降低了50%,利潤就好看很多,但你要知道這完全和它的經營成果無關。

反過來調也一樣,很多重資產行業,它使用加速折舊,比如一些水電站,它用5年時間全部折舊完畢,但是水電站都能使用好幾十年呢,這樣後面公司的利潤和現金流就好的出奇。

還有一個辦法,公司可以直接把這個廠房賣掉,這樣一來折舊完全消失沒有了,另一方面,出售資產還獲得了一筆收入,這帶來的利潤改善是雙重效應。但這顯然是一錘子買賣,今年賣了老母雞,明年恐怕是連雞蛋都沒了吧。

最後總結,今年資本市場轉向價值,關注企業業績,非常令人欣慰。但是作為專業投資者,看業績≠看利潤,只看利潤增幅就對公司進行簡單粗暴的評判,是最粗糙也最不準確的。識別以上這些常用的調節手段,讓你看清真相,還原本來面目。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許樹澤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