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故宮的地磚比金子還貴?(圖)


北京的紫禁城地磚,製作工藝十分考究。(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人們形容繁華盛世的大場面、大儀式時,會讚嘆地寫道「樹裹織錦」、「金磚鋪地」,原本理所應當的認為那是一種寫作手法,但當人們見識到皇宮裡有數不盡的金銀珠寶,數不盡的古器珍玩後,才恍惚覺得書中的描寫是不是真的有些誇張……紫禁城啊,將天下的財富都集於一身的福地,是否真的拿金磚在鋪地呢?

用磚鋪地,不是修建紫禁城時創建的傳統,據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人們在建造房屋時,就開始用磚鋪設道路。到了明代修建紫禁城時,皇帝不惜重金也要打造恢宏壯麗的宮殿建築群,每一個細節都不能忽略,哪怕是踩在腳下的路,都是需要裝點修飾的對象,實際上,皇帝的要求也的確達到了。紫禁城的金碧輝煌只能讓百姓們望而止步,於是,民間便流傳著「紫禁城的地都是用金磚墁的」這樣的傳言,當然,大家都知道這不可能是真的,紫禁城那麼大,如果真用黃金鑄磚鋪地,實在是難以想像的事。

雖說紫禁城鋪地的不是「金磚」,但也不是一般的磚,而是一種看上去光潤似墨玉、踏上去不滑不澀的方磚。明代在營建紫禁城時,鋪地所用的細磚都是蘇州等五府燒造的,因為蘇州等地位於大運河旁,土質細膩,含膠體物質多,可塑性大,澄漿容易,製成的磚質地密實,而且,製成之後,可就近利用運河水運到北京。

這種磚的製作工藝非常的複雜,根據明代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中的記載,此磚要經過二十多道複雜的工序,按照正確的順序才能鑄成。首先是選取「黏而不散,粉而不沙」的泥土作為原料,經「汲水滋土,人逐數牛錯趾,踏成稠泥」,叫做練泥。泥練好後,填滿木框中,「平板蓋面,兩人足立其上,研轉而堅固之」,然後將磚坯陰乾,入窯燒制。此磚製作起來複雜,燒制時的工序也是極為複雜。據明代時,在蘇州主持制磚的工部郎中張向之所寫的《造磚圖說》中,可以看到此磚入窯燒制的情況:入窯後要以糠草熏1月,片柴燒1月,棵柴燒1月,松枝柴燒40天,凡130日而出窯。還沒結束,出窯後還要在特製的桐油中浸泡百日,這樣才能製作完成一批金磚。當時,金磚主要有1尺7寸、2尺、2尺2寸等三種型號。

此磚在鋪設過程中,要求更為嚴格。首先進行砍磨加工,以使墁好後表面嚴絲合縫,即所謂的「磨磚對縫」。然後抄平鋪泥、彈線、試鋪,最後按試鋪要求墁好、刮平,浸以生桐油,才算完成。根據清代官書《工程做法》上規定,砍磨2尺金磚每一工只能砍3塊。而墁地時每瓦工1人、壯工2人,每天只能墁5塊,可見,鋪設工程的細緻程度。

僅僅是為皇宮鋪地的磚,就如此講究,倒也不難想到為什麼會稱之為「金磚」了。一種說法認為,是由於此磚端正完整,顆粒細膩、質地密實,顏色純青,敲起來有金石之聲,所以叫「金磚」。也有人認為,由於此磚只運到北京的「京倉」,供皇宮專用,所以叫「京磚」,之後逐步演變為「金磚」。無論是那種原因,此磚凝聚了那麼多人的智慧與血汗,耗費了如此多的人力與物力,的確是不能用黃金輕易計算出的。如果從這個意義考量,稱其為「金磚」,乃實至名歸。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