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的沙埋城市 災難突然降臨

尼雅河是塔里木盆地裡的一條河流,它的位置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中部,起源於崑崙山,自南向北流入大沙漠。在出山口地勢平緩的地方,河水在那裡形成了一片沖積綠洲。自然環境的優越使這裡成為一個人類生活的中心,維語裡稱作「尼雅巴扎」(「尼雅河上的集市」),民國35年取五穀豐登、百姓樂業之意設為民豐縣。尼雅遺址就位於民豐縣城以北直線距離100公里茫茫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之中,遺址距現今最近的居民點直線距離20餘公里。

尼雅遺址屬漢代西域的「精絕國」,是漢代西域36國中地處塔里木盆地南緣中部的一個小國。是絲綢之路南道交通上一處必經之地,與樓蘭同樣重要曾經繁華富麗的古城。到三國時期便悄然無聲了。它成了神秘的古廢墟。它的繁榮和它的毀滅連同它的絕無僅有的名字─精絕─都在這大漠廢墟中長眠了。

尼雅文化曾很繁榮。遺址出土的盧文文書,從內部向人們展示了精絕這個西域古國的歷史風貌。在尼雅,人們同時看到了西亞的玻璃器皿、希臘風格的藝術品、印度的棉織物、黃河流域的錦絹、漆器、銅鏡、紙片等,又證實了尼雅是絲綢之路古道上重要的國際經濟文化交匯點。尼雅是古中國、古希臘、古印度和古波斯這四大古代文明在地球上的一個罕見的交匯點。

尼雅也是一個政治中心,「偉大的國王」(盧文書的慣用語)住在那裡,他領導著一個複雜的官僚體系。政府被分成中央和地方兩種,中央的職官由「吉查依查」、「卡拉」(有人意譯作「元老」和「太侯」)等組成,其中有些是王室成員;地方政府由raja或raya(意譯作「州」)及其下屬的「阿瓦納」(avana,有人意譯作「村」或「縣」這兩個相差懸殊的漢語概念)組成,在「阿瓦納」之下又有幾級更低的行政管理機構(「村」、「百戶」、「十戶」),除在這些行政組織之外,甚至還有一種類似分封的土地政治制度存在的跡象,「盧文書一再地提到了「領地」和「莊園」的概念,有些則直稱為「王妃之領地」等等。法律制度已經建立起來了,但它主要是與財產權及其轉讓有關。國王的諭令大部分與法律事務有關,他同時也是國家的最高法官,可能也是立法者之一。契約、公證和判書比比皆是。這一套有關法律的制度,那個時代和那樣一種綠洲社會裏是適宜的和有效的。

已經發現的各種跡象表明,精絕人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大難降臨而匆匆逃亡的。

尼雅廢墟在尼雅河古道兩岸長10公里寬5公里,依稀可辨有60處古蹟。有民宅、果林、羊圈、羊糞。廢墟北端有高達6米多的佛塔,塔基呈方型,土與蘆葦夯成的這座塔。

被埋沒的房屋是精絕國大難來臨時的真實寫照。房牆由紅柳及蘆葦編織而成,內外兩層敷泥。大的宅院有10多間房子,過道、大廳、居室、廚房、畜廄仍可大概分辨出來。

它的房門敞開著,房屋被沙漠淹埋了一半。殘骨橫陳。有屍骨也有獸骨,還有完整的骷髏,眼睛像黑洞……還有乾屍,那是不到20歲的一個少女,乾屍上尚留著絲綢殘片、裝銅鏡的小袋、木梳及耳環,「五殊錢」漢字方孔古幣。還有一臺被歲月撕碎的紡車的散片,支架上還掛著一團未織完的絲線……

精絕人匆匆逃亡更有力的證據是尼雅河盡頭的那片遺址,出土的一個小檔案室藏著保存完好的文書契約,考古證明官員們是在匆促間離開這裡的,而且此去沒再回來。

精絕人在逃避什麼?戰爭?瘟疫?沙暴?沒人知道。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