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7年8月27日訊】2017年上海的夏天異常炎熱,其間曾遭遇145年來的最高溫。在過去的一個多月時間裏,幾乎每一天都是驕陽似火。而留滬或來滬工作的應屆畢業生尤其覺得火大而心寒,在一個本來應該和家人朋友分享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的喜悅的時刻,他們中的大多數卻正在經歷一段可以稱之為煎熬的日子。7月份他們從學校畢業,不再領取學校的生活補貼,而報到入職後領工資卻不知道從何時才可以開始。
憤怒而無奈的應屆畢業生
在「應屆生論壇」上,一位網友連著發表了「急死啦,急死啦」和「等到什麼時候」兩個帖子,寫的是一樣的內容:
「首批名單沒有我。因為簽的是滬上某高校的專任教師,不能落戶就不能入職。眼看九月就要到了,一開學很多教學科研工作都不能開展,院領導還給我排了課。求罈子裡內部人士幫忙查一下,有重謝!」
但是他沒有得到任何回覆,因為論壇裡並沒有什麼「內部人士」,基本上都是和他一樣苦等的應屆畢業生,沒有人能夠回答。負責審批應屆生落戶的是上海市學生事務中心,如果給他們打電話,幸運地打通了的話,對方會告訴你——「不清楚」「再等等」。
所謂首批名單是8月5日出來的落戶結果。2017年上海市落戶申請材料提交的截止日期是6月15日,也就是50天左右出了第一批結果。論壇上有人發起了問卷調查,一共98人投票,47人選擇已出結果,也就是說不到一半的人得知了自己的落戶結果,超過一半的人仍要等待第二批、第三批。
但是,這個所謂的第二批、第三批也只是論壇上的說法,在上海市學生事務中心的網站上找不到這樣的說法,批次如何劃分也是不清楚的。所謂第二批、第三批結果出來的時間,自然就更是個未知數了。
對於很多應屆畢業生來說,尤其是非上海生源的應屆畢業生,沒有拿到落戶結果,就不能拿到畢業學校的報到證,沒有報到證,就不能到已經簽了就業協議書(「三方」)的單位正式入職。參加這次落戶申請的不光是7月畢業的,甚至還有3月畢業的,一位畢業生在論壇上說他從畢業到現在已經領了幾個月的實習工資,沒有報到證就不能成為公司的正式員工,半年的時間幾乎相當於白干。
論壇上有應屆畢業生發表自己的心情狀態——「無奈與焦急地等待中」,竟有十幾人跟帖,有的說「來抱團取取暖吧」,有的說「等得懷疑人生」……
很明顯,應屆畢業生不能及時報到入職,反映出戶籍制度和單位政策存在著非常荒唐之處。因為,是否有戶口和能不能到單位上班工作,二者之間是沒有必然聯繫的。落戶結果出來以後,也有很多人的申請被否決。無法落戶的應屆畢業生最後也會通過領取《就業通知單》的方式辦理入職。但問題是,在落戶結果出來之前,他們所能做的只能是——等。
「史上最嚴畢業生落戶新政」造成的「懶政」
落戶審批中所反映的行政低效率、不透明和程序的繁瑣,與人們心目中的國際大都市大上海形象顯得格格不入。但這確實是上海落戶政策收緊後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近幾年來上海戶籍政策越來越嚴。《2017年非上海生源應屆普通高校畢業生進滬就業申請本市戶籍辦法》正式發布後,媒體稱之為「史上最嚴畢業生落戶新政」!在可預見的未來,沒有最嚴,只有更嚴。為了把人趕出去,上海的圍牆越建越高,自己把自己圍起來,在封閉的自我環境中孤芳自賞。
在政策最嚴的背景下,負責審核戶口的部門必然是抱著「寧可少批三千,也不可多批一個」的心態,在材料審核上慎之又慎,程序自然更加繁瑣,審核時間越拖越久。而之前和畢業學校、就業單位在時間上前後銜接的「落戶結果公布——發放報到證——辦理報到入職」三個步驟,遂成為讓應屆畢業生遲遲不能入職的弊政。如果說上海落戶政策本身是有意把所謂「低端人士」逼走,那麼應屆畢業生遲遲不能入職則是落戶政策變化之後相關部門反應遲鈍、沒有積極作為的結果,這都可以說是權力的傲慢。
然而,涉及到數萬應屆畢業生、數百家企業高校的問題就這樣赤裸裸地擺在那裡,卻沒有人去解決。這反映出上海相關部門的「懶政」傾向。
那些青春洋溢的年輕人,本來已經經過了上海用人單位的千挑萬選。在他們初入上海時,首先感受到的是上海在制度政策上的不友好,這種狠狠碰壁的感覺自然是不好受的。寒心的學子們會不會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呢?
精緻的加分政策與赤裸裸的歧視
即便是要逼走「低端人士」,上海仍然需要吸引「高端人士」。戶籍政策裡面的創業畢業生落戶加分、發明專利加分、「三好學生」加分等等就是明顯的體現。
從打分的角度來看,上海的應屆畢業生落戶政策不可謂不精細。一共有十幾項加分政策,985高校畢業生高於211,211高校畢業生高於非211;博士高於碩士,碩士高於學士。諸如此類,條分縷析。
論壇中有人寫道:「本人北京大學2016應屆畢業博士生,來上海三甲醫院工作,上週被告知未達到標準分。我就想問,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到事業單位就業都無法在上海落戶的話,全國能有幾個應屆畢業生能夠在上海落戶?難道落戶也有內幕?」
即便是北大博士,也沒有那麼容易落戶。在詳細的加分細則下,沒有人可以輕易地傲嬌。
從論壇討論的情況來看,很多人的分數是在標準分72分上下,這個分數絕對是經過精心計算後的分數,要保證上海市的戶籍人口按照政府制定的計畫演進。
而對於應屆畢業生來說,正因為自己的分數往往是和72分較為接近,因此每一項加分政策都是至關重要。比如上海市重點發展領域所需學科(專業)加分雖然只有3分,卻可能成為一個應屆畢業生能否落戶上海決定性的3分。
確定哪些專業是上海重點所需,卻又有匪夷所思之處,比如經濟學這一門類下的經濟思想史是重點所需,而經濟史卻不是;而法學中的法律史、教育學中的教育史又都是重點所需;歷史學門類中的中國史和世界史都不是重點所需,但考古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文物與博物館這三個都是重點所需。
真不知道什麼樣的頭腦才能將學科專業區別地如此清楚。在制定政策的時候,決策者能公開一下決策的依據嗎?
正是通過打分制度,在上海生活的人被制度性地區分開來。高端低端,一目瞭然。而且打分並不只是針對應屆畢業生,如果一時無法落戶,還可以申請《上海居住證》,達到社保年限後再根據加分政策來申請戶口。戶籍分數也就成了部分人的追求目標,左右著他們的人生規劃。
自然還有一些特殊政策,比如在國外進修或者做訪問學者滿一年以上就可以優先落戶。顯然這是鼓勵上海的科研人員走向國際化,從而撐起上海市國際化的形象,但是這種赤裸裸地將國人分成三六九等、歧視外地人的明文政策是世界上任何一個真正的國際化大都市都不曾有過的。國際化的理念本來就是基於自由開放的精神,而上海對本國人都不能開放,又有何臉面來談國際化呢?
已經垂垂老去的上海
上海的落戶政策最鮮明地反映了上海政府的「人才」觀念。上海對「創新」理念上的執著可以說是符號性的,甚至政府高官也在公開場合不斷追問「上海為什麼出不了馬雲」之類的問題。在一個網際網路的時代,在本該是引領時代潮流的上海,十多年來沒有誕生過一家主流網際網路公司。政府也希望通過戶籍政策來吸引創業者,但這種想法的最終結果可能是南轅北轍。
戶籍政策說到底反映的只不過是長官意志,而創新創業則是市場選擇與社會需求的結果,而不是按照政府的計畫出現的。具有創新創業動力的地方,往往正是三教九流聚集之地。如果分析那些成功的創新創業者的履歷,無論是學歷還是所學專業,都找不出一般的規律。其實,正是因為在規律之外,才可能有創新。馬雲、馬化騰等等,都是政策計畫之外的產物。
而那些尚未畢業同時又有著長遠考慮的碩士、博士們,為了能夠獲得上海戶籍而精心研究政策——不是需要發明專利麼?不是需要「三好學生」獎麼?早早準備,以備明日之需。最後的結果是皆大歡喜,只不過追求創新的上海精神早已消逝得無影無蹤。
用一句古話來評價上海的落戶政策,那就是「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如今的上海再也難以上演白手起家的草根傳奇,相反十年前《蝸居》裡社會底層螻蟻般的生存在今日房價漲了十倍的背景下更顯卑微。在高房價的恐怖前景之下,不少應屆畢業生已經不再把上海作為工作地的首選。這也非常符合上海戶籍政策設計者的預期。
但是,當年輕人不再把眼光投向上海,不正是上海面臨著最大危機的時候嗎?
可以說,今日的上海已經垂垂老去,儘管保留著繁榮的外表,但很大程度上,那不過是歷史和政治優勢延續的結果。正如歷史學家、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先生認為:都市離不開移民,無論是在其形成之初,還是在其發展過程中。一旦移民斷絕,甚至出現人口大量外遷,富有該都市特色的文化亦隨之而停滯,而衰落,以至最終消亡,古今都市概莫能外。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