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人生】人間有味是清歡(組圖)


筆者自種的黃金瓜。(攝影:貫明/看中國)

心靈的快樂與物質享受本來沒有直接的聯繫,但是對現代人來講,追求快樂的方式幾乎只剩下了吃喝玩樂。因為自幼喜歡文學與耕種,我經常細心觀察人們的飲食結構。蔬菜和水果被農藥和化肥所污染,進入超市之後再撒些防腐劑,吃到人們口中之時早已喪失了天然的美味;食用油的主要原料黃豆幾乎都是轉基因的大豆,人們糊里糊塗地吃到嘴裡卻渾然不知;至於雞肉和雞蛋中使用了多少激素或抗生素,只有在那個領域從事養殖的人心中明白……大都市的繁華與便利,確實能給年輕人帶來一些精神上的刺激,然而這種物質生活的豐富多彩卻與心靈的快樂無關。

在豪華的餐廳暴食之後,破費的不僅是錢財,口中還留下了濃濃的苦味以及腸胃的不適。正如一位世界級廚藝大師所說的那樣:「人間真正的美味,不在皇庭宮所,不在五星級的高級旅館,而是在民間,在深山。」更確切地講,真正的美食來自於大自然中的日月精華。想到心靈的快樂,我的腦海裡就浮現出宋朝大文豪蘇軾的那句名詩:「人間有味是清歡」。


筆者自種的辣椒。(攝影:貫明/看中國)

什麼是「清歡」?通俗的解釋是「清雅恬適之樂」。其實「清歡」一詞並非蘇大文豪首創,據唐朝馮贄的《雲仙雜記・少延清歡》記載:「陶淵明得太守送酒,多以舂秫水雜投之,曰:‘少湮清歡數日。’」由此可見,「清歡」一詞源自於深受蘇軾仰慕的山水田園詩人陶淵明。真正的隱士陶淵明所詮釋的「清歡」使現代人難以模仿:遠離喧囂的城市,遠離官場的爭鬥,忘卻名利慾望,隱居山林,感受農家素樸的清茶淡飯生活。他詩中的「心遠地自偏」吟出了田園隱士所獨有的清歡!易學大師、千古奇人邵雍的《名利吟》中也曾出現過「清歡」一詞:「稍近美譽無多取,才近清歡與賸求。美譽既多須有患,清歡雖賸且無憂。」邵雍一生不僅充滿了傳奇,而且創造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獨特宇宙觀,對於天地運化、陰陽消長的規律瞭如指掌。他隱居並讀書在蘇門山百源之上,宋仁宗及神宗皇帝多次召他授官,他都婉拒不受。可見享受「清歡」之人,都能遠離朝堂,不為名利所驅;清心淡泊,知足常樂。這樣的清歡是一個崇高的精神境界,而崇高的精神境界都是通過心性的修煉才能達到的。

「人間有味是清歡」出自於蘇軾的《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這首詞的上片寫早春景象,下片寫作者與同游者遊山時所感受到的清茶野餐的美味。原詞是:「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翻譯成白話文就是:「細雨斜風,天氣微寒。淡淡的煙霧,灘邊稀疏的柳樹似乎在向剛放晴後的沙灘獻媚。眼前入淮清洛,亦彷彿漸流漸見廣遠無際。乳色鮮白的好茶伴著新鮮的野菜,人間真正有味道的還是清淡的歡愉。」這首紀游詞是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在赴汝州(今河南汝縣)任團練使途中,路經泗州(今安徽泗縣)時,與泗州劉倩叔同游南山時所作。當時的歷史背景是蘇東坡在官場受挫被貶黃州,與泗州友人劉倩叔共游南山,友人以山中野菜招待,東坡在吃過美味之後詩興大發:「人間有味是清歡。」聯想蘇東坡的人生歷程,後半生顛沛流離,屢遭貶謫,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個人得失而奴顏婢膝,仍然一心一意地追求人間真味與正道。國學大師林語堂曾讚賞蘇東坡的一生是「人生的盛宴」,他確實是中國五千年來最能享受生活快樂的人。心靈的快樂不會真正存在於聲色犬馬之中,而是在於修心養性,使自己提升到清歡的境界。只要遠離名利色情,就全然不必去為猥瑣之事而煩惱,時常將自己消融在大自然之中,觀雲聽雨,臨海望山,心靈就能保持純淨,不被塵世污染,不為世俗所困,使心靈在澄明寧靜之中逐步提升。


蘇東坡與他的名作《定風波》。(看中國合成圖)

清歡無處不在,歷代的文人隱士對其詮釋也各不相同。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與「心遠地自偏」吟出了田園隱士的清歡;唐朝詩人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開啟了詩中有禪的清歡;詩聖杜甫的「三吏」、「三別」把清歡融進了憂國憂民的內涵;最為灑脫的還是蘇軾,他把生死不渝的愛情賦予了「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清歡境界。進則能廉潔自律,知足常樂;退則能不忘憂國,與民同樂。清歡並不是難以觸摸,而是存在於生活的每個細微之處,值得人們去品味。睜開慧眼,生活處處有美景;內心純淨,身邊的時時有快樂!眼前的檐雨織帘,明月清風,夕陽炊煙,無不具有美的要素,也給人們提供了輕而易舉就能觸摸到清歡的環境。

法國人說:「沒有藝術的生活是很愚蠢的。」蘇東坡的生活哲學則是:「人活著的意義在於享受生活,如果活得太實用太沒趣,便失去了生命的意義。」其實人世中本來就不乏酸甜苦辣咸,能不能活得從容灑脫,關鍵在於是否有一顆寧靜之心。世間大多數人為名利所驅,都是因為內心浮躁之故。以平淡、祥和的心態觀察世界,無論是街頭鬧市,還是在靜謐的燈光下,人間處處有清歡。

本文留言

作者貫明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