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多食損齒傷筋,可嚼胡桃解之。(攝影:龔安妮)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描述,說曹操率領大軍,在行軍途中,炎炎烈日,人人口乾舌燥,却都沒有水可喝。曹操急中生智,想了個妙計,向士兵說,前邊不遠的地方有梅林。所有將士一聽,頓時個個口中流起口水,這就是流傳千古──「望梅止渴」的典故。
《峨嵋山志》上記載:「山有梅子坡,白雲禪師道行偶渴,索水不得,望前坡有梅樹,擬此纍纍果梅實,可以回津。至其地無一梅樹,而渴已止矣。」
烏梅小籍
烏梅為薔薇科葉喬木,性味酸、澀、平,歸肝、脾、肺、大腸經。
功能:湧吐消腫、斂肺濇腸、醒酒殺蟲。梅樹未熟,果實為青梅,經煙火薰烤後,外毛呈黑褐色,稱為烏梅,又名梅實、薰梅;用鹽漬為白梅;用青梅,加糖鹽漬後,再加丁香、甘草粉末混拌為話梅,可生津助消化。用烏梅加陳皮、丁香、肉桂粉末攪拌後蒸製,為陳皮梅,能化痰、開胃、順氣。
植梅起自商代,已有4,000多年歷史,春秋戰國時,梅花、梅子,作為餽贈祭祀禮品。未有釀醋前,以梅汁代之。遠古先民以梅作調味料,與鹽同為民生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梅花有230多種,食用以青、白、花梅為主。梅樹壽命長,湖北黃梅蔡山有株梅已1,600年。以烏梅入藥最有名的方劑,為醫聖張仲景的烏梅丸,為治蚘蟲專方。
梅花與玫瑰花功用相同,能撫神經、舒肝順氣,可用作煮粥。梅子能定色,可作為染布原料。烏梅能使膽囊收縮,促進膽汁分泌,可入治膽石症、膽囊炎、膽道蛔蟲症之方劑中。
生津止渴:梅肉含果酸,能刺激舌下腺以生口津,可作為夏暑酸梅湯材料。
糖尿病、尿崩症、甲狀腺機能亢進所致口渴:烏梅加入六味地黃丸中。
熱病後、化療後、舌不知味、食而無味:烏梅加養胃藥。
久痢不止:烏梅肉、白梅肉加乳香少許為丸,茶湯下。
熱痢諸藥不效:烏梅加黃連。
嬰幼兒腹瀉:烏梅粉1克、蘇打0.25克口服。
泄痢所致口渴:烏梅煎湯飲。
久瀉久痢、崩漏下血:服烏梅炭。
青黑痣、瘡後弩肉:烏梅研粉外塗,以其極酸,具有腐蝕性。
小叮嚀
烏梅多食損齒傷筋,可嚼胡桃解之。多食易生痰助熱。凡痰嗽、痞積脹滿、胃酸過多、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外感未清、產後、痧痘後忌用。內有實熱積滯,不宜單用。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